第三章天下大治,真懦弱还是假痴癫(第6/7页)

但是对于血脉相连的亲舅舅,李治不敢轻举妄动、狠下毒手,所以先是试图拉拢他。李治秘密派人赐给长孙无忌一车一车的金银珠宝,还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封了官,但是长孙无忌就是不领情,还给前去办事的人一个白眼。李治知道后,心中十分恼怒,舅舅长孙无忌这种油盐不进、不近人情的冷漠态度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李治虽然老实,但他毕竟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决定的事,谁出来反对都是螳臂当车。正巧这时,李勣对李治说:“立谁当皇后,那是皇帝自己的事,别人何苦来添堵呢?”这番话简直说到了李治的心坎里,有人赞成自己的想法,唐高宗李治毅然决然地废黜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新皇后。

木已成舟之后,李治并没有就此罢休,对于那些之前一直反对他废后立后的大臣们,他开始了秋后算账。褚遂良被数次降职,韩瑗、来济被贬到边州永不许进京,于志宁、柳爽被彻底免职。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产生了两派针锋相对的政治势力,即以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反对派。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虽然在政治上比较失意,但他们善于见风使舵,看到李治对武则天的眷恋之情,便投奔到武则天麾下,为武则天当皇后摇旗呐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是一批元老重臣,功劳大、根基深,从内心里反对出身寒微、当过尼姑、心狠手辣的武则天当母仪天下的皇后。两派之间的实力悬殊,胜败很容易分晓,但是当李治铁了心非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胜败就已经注定了。

长孙无忌的羽翼被一个个剪除了,他见识到了李治的厉害。通过册立新皇后的成功,李治领略到了皇权的所向披靡,心中十分得意。因为当皇帝的这些年来,李治一直生活得比较郁闷,好多事情都是由舅舅长孙无忌替他操办的,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都会被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子笼罩,比如令他颇为得意的“永徽之治”,也被看作是“贞观遗风”。李治不想一辈子活在唐太宗的光环中,他不想自己的功绩被掩盖,更不想处处掣肘于长孙无忌。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那种独揽朝纲的信念就越来越强烈,那种想要摆脱控制的意愿就越明显。废立皇后成了李治和舅舅长孙无忌之间矛盾激化的焦点。尽管长孙无忌现在失去了羽翼,但是他在朝野纵横了多年,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所以李治清楚,要想自己一言九鼎,就必须要除掉舅舅长孙无忌。

但是唐高宗李治一向以仁孝著称,长孙无忌作为自己的舅舅,毕竟是长辈和亲人,他还是狠不下心来对亲舅舅实施生杀大权。但是机会总会有的,在皇权专制的制度下,谁要是沾上了谋反的边,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宗室王公,统统没有好果子吃。

显庆四年(659年),中书令许敬宗为了迎合唐高宗李治,派人上奏称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谋反,朝野一片哗然。对于这件事情,李治先是表现得非常吃惊,紧接着又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可他既没有找来长孙无忌当面对质,也没有做出任何的调查取证,就把亲舅舅发配到了黔州。三个月之后,李治又派人复查此案,长孙无忌被逼自杀,享年六十三岁。

长孙无忌死后,朝中再也没有人能与皇后武则天抗衡了。于是,武则天开始染指朝政。唐高宗李治逼死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为的就是独掌朝廷大权,但哪里想的到,最终却被自己心爱的皇后武则天将权利架空了,在这场舅甥的争斗中,落得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

帝后争锋,拱手让江山

唐高宗李治在册立武则天为新皇后的一段时间里,心情非常好,因为皇后不仅端庄美丽,而且对自己百依百顺、小鸟依人,这正是他心中理想的皇后形象。显庆五年(660年)之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两眼模糊,影响到了政务的处理。因为皇后天资聪慧,所以李治让她帮着自己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还拉拢了一批心腹之臣。

刚开始,李治见皇后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十分欣慰,也对她非常放心。但是慢慢地,武则天开始控制李治,李治的一举一动都被武则天的眼线监视着,李治察觉出皇后有了主导政局的趋势,甚至一度产生了废后的打算。但是没想到的是,他的计划竟然被武则天知道了。武则天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太了解自己这位软弱的丈夫了,于是装作柔弱的模样,眼中带泪地向李治解释说:“陛下,臣妾只是见你身体欠佳,十分担心,才时时派人跟着您,并不是想要监视和控制,臣妾冤枉。如果您觉得把政务交给臣妾协助不放心的话,臣妾可以不管,还可以落得个清闲,臣妾只是想替您分忧,现在却被自己的夫君怀疑,被别人说三道四。”李治看着梨花带雨的皇后,心又软了下来。于是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协助李治拟诏废后的上官仪却被武则天怀恨在心,落得个灭族诛杀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