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6/11页)

虽然在年龄上,在保护人的地位上,在渊博的生活知识上,刘锜娘子都比她拥有无限优势,但在她们两人之间,亸娘是更加具有独立意志的人。她没有被刘锜娘子的柔情蜜意和深厚的友谊所屈服,刘锜娘子倒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的真诚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所征服、所软化了。

不回避自己的观点,不说假话,这对于亸娘并不是一种道德的说教,而是长期生活在真诚的人们中间培养起来的习惯,并不是因为感到撒谎的可耻而避免撒谎,她根本没有撒谎的必要。

现在亸娘发现爹说了一句假话,她仍然没有放下手里的活计,却微微地抬起头来,奇怪地、谴责地对他看了一眼,使爹脸红起来,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被人发觉了似的。但是女儿不满意的是爹用来表达他的意愿的方式,而完全赞同他的用心,并且要为这个感谢爹。今夜,她自己就是多么强烈地希望早些离开爹,跟丈夫单独在一起。把他们可能相处的最后几个时刻,完全无保留地奉献给他。

这些天来,他们虽然经常在爹的病房里碰头,一天要有一两个时辰留在一起,可是他对她说的话还是那么少,有时在一整天之内,他只对她说得三两句话,大抵是关于爹的病况和调理方面的事情。有时还采取间接的方式,向刘锜娘子问话,由她来回答。他绝少在她面前谈到自己,更少谈到即将到来的离别。他不惯于把自己这种亲密的感情表露出来,并且希望她也能够同样把它隐藏着。她绝对不能容忍这种冷淡的待遇,她不但要求精神上的,也要求他的形之于颜色的热情。她甚至为了这个对他生气了。

她不明白他暂时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她的内心世界——一个完全向他开放的感情世界,犹如她暂时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一个并不向她特别开放的事业世界一样。但她不但希望,而且错误地相信他已经完全理解她,并且随时准备满足她的要求,而事实上又得不到这方面的真凭实据,这就使她非常痛苦。

她不能够缄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澎湃奔腾的波涛不断涌上来,迫使她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使自己的心潮平复下去。回避自己的观点,隐藏自己的感情,不是她的习惯。她感觉到她是那么强烈地爱着他,这样的强度只有她自己能够意识得到。他当然也是爱她的,他的强度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他们之间,一定有什么重要的线索失落了、中断了,婚后的多难的生活并没有把儿时诗一般的回忆带回来。她一定要把断去的线重新接续上。“续断”就是她几个月来追求的最大的生活目标。

就在此刻,当她用着深情的眸子凝视着他、探索他的内心的时候,她自己心里想着的也是这个。

她缝好了絮袍的最后一针,轻轻把它抚摸一下,仿佛在探测缝进那里面的一颗温暖的心是否正在搏动。它是从自己腔子里分出去的一部分,一经缝进絮袍,便赋有完全的生命。他携带着它、看见它、穿上它的时候,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然后她默默地站起来,这是一个含有催促丈夫回家去的动作,没有向爹告别一声,就随着丈夫回到自己的家。

3

结婚后的最初阶段,亸娘面临着第一个复杂的、她的能力无法解决的矛盾,这就是存在于她爹与她丈夫之间的矛盾。那是在她婚前的简单生活中没有碰到过的复杂情况。

亸娘并不理解男子们那么关心着的军国大事,但是凭着少女的敏感,她感觉到他们中间发生了什么麻烦事情,产生了矛盾。后来她找到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她凭着自己简单的推理把矛盾概括为这样的一个公式:

她爹强烈地反对这场战争,而她作为妻子和媳妇去参加的那个家庭的主要成员不但赞成,而且都要去参加这场战争。

爹强烈地憎恨酿造这场战争的童贯之流权贵,而她的公爹与丈夫都要受童贯的差遣,她的丈夫还要成为童贯直属的部下,随他到前线。

在她儿时,她不记得在这两家之间有过什么不同的意见,但这一次的矛盾却是如此明显。爹的病就是这个矛盾发展到顶点的表现。在那一场致病的过程中,她感觉到他们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她的公爹、丈夫,甚至刘锜哥哥都站在一个方面,爹在东京的朋友也站在他们一边,这是她从爹每次访客回家流露出来的阴沉的面色中推知的;而爹则是孤零零地站在另外一边,没有人支持他,连得他女儿,她自己本人也站在他的对立面上,暗暗反对过他。她不是反对他的主张,而是反对他的固执,因此当他致病时,她感到刻骨的悔疚。

她找到了矛盾的焦点,但是没有力量解决它。她不但不能够采取什么行动,说服哪一方面使之统一起来,这是远远超过她能力强度的,并且自己也不知道何适何从。女孩儿一般是根据爱情和信赖的深浅的程度来判断是非,选择道路。她爱爹和结婚前的简单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她同样也爱这个因为过去的友谊,特别因为现在结婚而缔结了的新的关系的家庭,并且信赖其中的每个成员,这也是丝毫不容怀疑的。这两个家庭都是她生命的组成部分,对它们不能有所偏爱偏废,因而也不能做出是非的判断和选择。它们之间不幸产生了矛盾,这就使她陷入极大的苦恼。在爹的病榻前,除了侍奉汤药、照顾饮食起居以外,除了受尽爹的折磨以外,她的思想不断地在这个死胡同里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