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第7/13页)
如果这场战争,真的就按照现在这个样子结束而没有发生后来的事情,那么,宋朝的历史记载上就可以大书特书堪与峰山大捷媲美的三河大捷,大大夸耀它的辉煌战绩,而郭药师个人的命运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还要替这个局部胜利装上一条尾巴。
由于斡离不已经逃得无影无踪,据郭药师的判断,他很可能逃回蓟州城,当下传令停止追击,准备回师扫荡阇母余部,然后凯归燕山。他要毁掉金朝的遗垒,破坏他们逃跑时遗留下来的军需物资。遗憾的是:全军上下,竟然没有一个人携带一点火种或取火的工具,而除了焚烧以外,一时又找不到既要彻底、又要迅速见效的手段。郭药师为这场决战已作了几天准备,想不到临到结束时还会发生这样一个意外的差错,这不免在大家的心理上投入一丝阴影。
事已至此,别无他法,郭药师只好传令一部分骑兵,用绳索刀斧,把营帐拉倒,再把堆积着的粮食草秣推翻,然后尽情地往来践踏一番,作了象征性的破坏,以发泄心头之怒气。
由于这片心理上的阴影,使他们这一胜利成为不完全的、看起来有些像瓷片一样脆薄的东西。
4
郭药师率领大军刚刚走上归路,只见大道上一骑飞驰而来,扬起一团灰尘。来人被带到郭药师身旁,立刻呈上皇贲送来的告急书。书中讲得明白,他的这支步兵部队渡河不久,就遭到“二太子郎君斡离不”亲自统率的女真兵的袭击。他皇贲抵死力战,不放金兵过河,已陷入金军三面包围中,部下伤亡过半。现在十万火急地派人前来向主帅告援,请速回兵相救,否则难逃全军覆灭的命运。
这个败耗,令人十分吃惊,特别是“太子郎君斡离不”刚在半个时辰前被我军打得丢盔弃甲,向东北方向落荒而逃。众目睽睽,岂有虚假?他纵有三头六臂的本事,也不可能同时在他们的前后方,一面与赵松寿作战,一面阻击包围皇贲的渡河部队。
赵松寿愤然问来使道:“皇将军可曾亲眼看到斡离不?”
“不但皇将军看见,小将也亲眼看到了。”来使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高高的个子、深目高鼻,人称都统国王,他手执铁槊,亲自冲锋陷阵,勇敢非凡,皇将军就败在他手里!”
究竟斡离不是身材健硕的,还是高高的个子、深目高鼻,赵松寿也弄不清楚。不过这个消息要是属实了,刚才与他交手、被他打败的不是二太子斡离不而只是金军中的一名二流角色,就会贬低自己胜利的价值。他勃然大怒,立刻请令,要求带一支骑兵前去相援,以便找到第二个斡离不,与他拼个你死我活,为自己受愚弄报仇雪耻。
“且慢!”
郭药师从来不是鲁莽绝灭的家伙,他仔细一想,刚才与赵松寿交手的那员金将,因为头盔上的眉庇低低地拉下来了,看不清面目,再加上战斗是在穿云掣电的瞬刻中进行的,固然难以判断他是否真是斡离不,但斡离不在金朝东路军中的正式职称为监军,刘彦宗给他个人的劝降书中就称他为监军郎君,不是什么都统国王。其中莫非有诈?他沉吟一会儿,问来使道:“俺派在皇将军处的任都监,你可看见过他?如何他不亲自赉书来报紧急军情?”
“任都监如何不识?皇将军打发小将前来时,任都监正骑着一匹枣骅往来督战,好生英勇!”
来使确是皇贲的亲信。郭药师有着过人的记忆力,见过几面的部属,他都能记得,何况这来使说话时的神情十分坦然,而任杰骑的正是一匹枣骅,还是他赠予的。对于这个来使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地方。
这时又有一骑从官道上绝尘而来,郭药师的亲兵们老远就叫起来:“任都监,任都监!”那任杰果真亲自来了,一见郭药师在这里,立刻滚下雕鞍,禀报军情。他说的与来使所说,大致仿佛。他衔来的使命是再次请援,并且充任向导,陪同援军,穿过金军的包围线,合军解围。
郭药师不再犹豫了,他挥一挥手,就让赵松寿率领两千名轻骑兵,随同任杰前行,自己亲率余下的大军,跟着出发。
根据任杰和使者的报告,皇贲已苦战多时,金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最后被消灭的危机已迫在眉睫。救兵如救火,赵松寿在路上不再与他们打话,一心要及早越到河岸边,救出勇敢作战的皇贲及其全军。如果第二个斡离不是真的,那么他决不重犯错误,一定要在第一个回合中就杀死他,消灭已经出现的危机,重新稳定战局。
他们按照计划进军,在已经可听到喊杀声的一丛树林旁经过,赵松寿略为踌躇一下,他凭着战场上的直觉,发现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突然发令,立刻停止前进,后队变为前队,转身撤离那林区。可是晚了,这道命令还来不及传到后队,埋伏在丛林中的一阵飞蝗般的箭矢把他们一行人,包括他本人、他的兄弟赵山寿、两名告援使以及几百名骑兵统统射死在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