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谋逆(第6/39页)
李渊有些失望,为长子李建成不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皱起了眉头。
“是去太原!太原!不是去其他地方。”李渊的视线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上来回移动,“太原是什么地方你们知道吗?”
李渊加重语气,李建成看出了父亲的不满,有些心慌,抢先道:“是陛下的龙兴之地!”
李世民的眼神一直没有离开父亲,从父亲的表情里,他知道哥哥的答案不是父亲想要的。果然,李渊的脸上浮现出了更多的不满,整张脸都耷拉了下来。
“太原是唐尧领地,据说还是尧经营天下之地!”李世民说,声音很轻,很慢,但却字字清晰。
李渊的眼神一亮,脸上也露出了喜色,他冲李世民赞赏地点了点头,从头到脚把李世民仔细打量了一番,好像刚刚认识自己这个儿子。李世民不会想到,正是自己的这句话,让李渊下定决心带他去太原。
李渊在从皇宫回府里的路上,本是想带长子李建成去太原的,毕竟他去太原,有他的目的,作为他的长子,李建成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然而,李世民的“太原是唐尧领地,是尧经营天下之地”的说法,让他意识到,带李世民才是最合适的。
这位只有十八岁的次子,太懂他的心思了。
李世民确实知道父亲的心思,父亲世袭唐国公,那太原又是唐尧领地,那么,此地对父亲这个“唐国公”来说,就显得意义非凡了:太原有可能也是他唐公经营天下的地方。
“或许,天命如此吧!”李世民看着父亲,又轻声说了一句。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李渊内心一震。李世民再次说中了他的心思。
李渊需要一个不用明说也能知自己心意的帮手。眼前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长子建成做事稳重,但缺乏野心和魄力;而次子世民,颇有侠气,胆大心细,屡有奇谋。二人算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何提携两个儿子,使其担当大任成了他思虑的事情。
农民起义爆发,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隋炀帝如坐针毡,后悔没有及时铲除杨素整个家族,给了杨素儿子杨玄感起义的机会。原本就疑心很重的隋炀帝,对亲信臣僚更加猜忌,特别是表哥李渊。
隋炀帝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了解这个表哥,小时候,自己不管怎么欺负他,他都默默承受,不做反抗。长大了,自己依然随意嘲笑他长得像老太婆,甚至当着臣子面叫他“阿婆面”,他还是不气不恼,这有些不正常,隋炀帝一次次地想激怒李渊,让自己有机会杀了他,可李渊在自己面前,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让隋炀帝时常有种拳打棉花的无力感。
一个身手了得,又有极高军事素养的人,这么能忍,隋炀帝有些害怕,他觉得,自己这个表哥绝非表面上那么软弱。
一日,隋炀帝下诏令李渊前来问事,李渊迟迟不来。隋炀帝便问李渊的外甥女(隋炀帝的妃子),李渊为何没来,王氏说他舅舅生病了。隋炀帝竟一脸兴奋,忙问,他死了吗?
王氏惊了一跳,悄悄将这件事告诉了舅舅李渊,让他注意,别被皇上抓住了什么把柄。李渊听后更害怕了,在隋炀帝面前更猥琐,甚至还用自诬的方式保护自己。
好在起义军的继续蔓延,让隋炀帝不得不暂缓对李渊的控制,而李渊为了让隋炀帝更放心他,继续让他做太原留守,兢兢业业镇压农民军。当然,这是明着做的,暗地里却让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结交天下豪杰,为他之后的起兵做准备。
起兵的想法,李渊从未给两个儿子透露过,直到杨玄感起义,李世民忍不住问了他。当时,李渊夫人的堂兄窦抗也劝李渊趁机夺取天下,可李渊却拒绝了,还让窦抗不要再说这件事,说会惹祸端的。李世民不以为然,问父亲难道真就没想过起兵吗?
“时机不到!”李渊只说了这四个字。
那是李世民第一次和父亲直面这个问题,李渊当时还怔了一下,有些尴尬,那是一种被人看穿的尴尬,不过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再等等!”李渊又说。
再等等,再等到什么时候?李渊没说,李世民也没再问。当时李世民也觉得时机不到,杨玄感的不堪一击,让他想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来。同时,杨玄感的失利,又让李渊和李世民都松了口气,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果杨玄感起兵成功,他们又该怎么办?
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变动,都可能改变局势。
杨玄感起义的失利,并没让起义军退缩,反而起义浪潮越掀越高,血气方刚的李世民有些坐不住了,他感到不能再等了。父亲的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很可能会错过时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去监狱见刘文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