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忧国之心(第2/3页)

“看来还是要靠林则徐。穆彰阿,你意下如何?”咸丰帝先问了末席,再问首席。

“臣诚惶诚恐。臣听说林则徐正在原籍养病,这次派遣钦差,是要承担大任,若大臣多病,恐怕……”

“病是半年前的事,现已痊愈了。”

“若痊愈,他当立即进京,这是皇命。但至今未见动静,看来恐怕还没有彻底痊愈吧。”

“不,朕听说他已经痊愈,他只是小心谨慎。”皇帝对林则徐十分中意。

“喳!”穆彰阿跪伏在地,紧咬嘴唇。

“派急使去!”

就这样,起用林则徐的事便定了下来。

“起用前云贵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迅赴广西,会同郑祖琛、向荣、张必禄,悉心剿抚”的消息阳历十月十七日发出,十五天后,十一月一日,林则徐在福建接到谕旨。虽说急使昼夜兼程,但早在两天前,林则徐便已知晓。连维材亲自带着消息到林家里告诉了他,所以在正式接旨的第二天,林则徐就向广西出发了,他早已做好准备。

出发头天晚上,林则徐与连维材对桌而坐,交杯对酌,互叙阔别之情。

“自大人第一次拿到钦差大臣关防,已过了十年啊!”

“十二年了。那时心情多畅快,年轻十二岁,真叫人羡慕!不过,我更羡慕当时那种畅快的心情!”林则徐把手中酒杯停在嘴边。

“这么说,您现在心情不畅快吗?”

“你应该最了解呀!”说罢,他把杯中酒送进嘴里,表情有点沮丧。

就上帝会和天地会的一些状况,两人讨论过多次。林则徐曾与王举志有过交往,他觉得天地会是因为失去了王举志这样的好领袖才沦为土匪的。如果天地会能出一位杰出的领导者,还是可以寄托希望的。而对上帝会,他总有些反感。或许是因为他的骨血中渗透着儒家教养。他觉得这样的组织即使能成为一大势力,也不可能扎根,终会枯死。威胁清朝的还是天地会,国家前途也将依靠天地会。林则徐食清之禄,但又身为汉人,内心矛盾,心情不畅。

与林则徐相反,连维材一直认为上帝会是值得注意的组织,他反复向林则徐说明自己的看法,可在关键点上,对方总不能理解。他为此焦急,却没有办法。

“我去广西亲眼看看,就会明白上帝会是否如你所说的那样比天地会还可靠。”

“去吧,不过不能在那里待长。适当时候,我也尽可能活动活动,好让您回到北京,可不要在广西跟他们打仗啊!”连维材摇了摇头。

“你对他们寄予那么大期望吗?”

“反正我觉得,在这糟糕的世上,他们要比那些连拳头也不敢举的家伙好得多。”

“他们会建立新社会吗?”

“建立新社会的能力是有的,问题是能聚集多大力量。坦率地说,我希望他们能建立他们自己的小天地。”

“国中之国?”

“是,这样,谁都可以进行比较,究竟哪方好。劣势的一方,为了生存就会努力,这就是竞争。没有竞争,不会有进步。”

“哈哈哈!你是商人,所以才这样说。对我们来说,国中之国是不能允许的。”

“这个我明白,不过,我不希望您去从事摧毁他们的工作。”

“身不由己啊,唉!不可能像当年跟英国人打仗那样啦!”

“总之,希望您不要勉强。”

“脸色那么难看吗?”林则徐摸摸自己的脸。

“不只是脸,您的整个身体都显露出疲惫之相,您要多多保重!”

林则徐从福州出发时,洪秀全和冯云山已从鹏化山脱险。同一时间,在北京翠花胡同耆英别宅里,耆英和穆彰阿正在密谈。

“为什么没阻止皇上?”耆英责备穆彰阿。

“军机大臣不止我一人,皇上问我前已问了其他大臣,我没有办法啊!”

“林则徐已把朝廷搞得乱七八糟,他可是危险人物。”

“这个我明白,在林则徐眼里,只有国家,没有朝廷。”

“既然明白,为什么不更卖点力气说服皇上啊?”

“在关键时候,我会卖力。不过,这次我改变了主意,没必要去争辩。”

“为什么?”

“林则徐是危险,但有才,这样的人,不能用到危险的地方去。上次同英国打仗时用了他,他采取强硬政策,差点把朝廷毁了。这次到广西剿匪,依我看,那儿并非危险之地。”

林则徐忧国之情至深。他所爱的是中国这个“国家”,而不是两百年前建立的“朝廷”。穆彰阿是满人,大清就是他的一切,没有大清,就没他这个人。相比之下,对林则徐这样的汉人来说,清不过是历代王朝之一,王朝兴灭不断,清即使亡了,还会有下一个王朝继承中国主权,他未必会同清王朝共命运。穆彰阿认为,假定有个非常手段,对中国前途很有好处,但会使大清朝覆灭,林则徐也会毫不犹豫地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