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攻防战(第3/6页)

“闻到煳焦味时就应当发觉了!”杨秀清在象鼻山阵地上反省道。

城外民房并不密集,点火烧着后也不会延烧成一片,是以太平军赶到时,火已灭了。也许是天色昏暗,军中并无人发现异常。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人确实闻到了些煳焦味。太平军死了八人,伤了五十多人,这些伤亡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据说桂林在太古时是海底,这里有很多石灰岩奇峰。象鼻山就是奇峰之一。山边有个大洞,名水月洞。跨越山洞的那部分山,好似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山。佛教中,普贤菩萨是骑白象的,此处既名象鼻山,山顶自然要供奉普贤菩萨。明代时,这里建造了一座宝瓶形塔,人称普贤塔。普贤塔一、二层呈八角,上面是圆瓶形,顶上是圆形伞盖,镶有两个圆的九轮。在二层北面墙壁的青石上,则刻有南无普贤菩萨的线刻像。象鼻山并不大,但山上有唐宋时代石刻六十余处,是关心书法的文人常要到访的地方。普贤塔高十三米有余。太平军在离塔不远处安上了大炮,从这里可以炮击城内。

从象鼻山可以看到文昌桥边的牯牛山,那里也筑了炮台。漓江从山前流过——这是桂林城的护城河。当时,城墙一般是用砖砌成。桂林盛产石灰石,城墙也由石灰石砌成,坚固得很。

“好喝!”

连理文打起水月洞下象鼻潭里的水,此潭以水质好而闻名。当地盛产一种“三花酒”,若酿此酒,非要用这象鼻潭里的水不可。包围战要打多久,谁也不知道,所以太平军对粮食和弹药都节约着使用,唯独对水没有限制。尽管到处都有水,但士兵们仍天天在象鼻潭边排着长长的队伍。

这里有着生活的气息。在作战时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说是太平军的特点。

“理文,这可不行呀,好喝的水叫男兵们独占了。”李新妹站在理文身后说道。

“是呀。”理文回头看了看她。军中有妇女,生活气息更浓。但自创立女营以来,男女严格有别,虽丈夫、兄弟,也不准接近。男兵们在潭前排队,女兵便不能插进去。

“应当分上、下午轮流打水。”新妹道。

“应该这样。我们去提个建议吧。”

“这虽是生活琐事,但我觉得很重要。”

“是这样。我也同意你的看法。”

“能把这座城拿下来就好啦!”李新妹凝神望着潭水对面的城墙说道。

太平军想以永安为据点,汇集响应造反的势力。但那山间小城,如何能引天下人注目,桂林乃是省会,素以美景闻名天下,太平军若拿下此城,情况便大不相同。

“新的世界就要诞生啦!”李新妹眼里闪耀着光辉。她虽在“土匪窝”中长大,却难得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之前的失败并没有挫伤她的理想。

举兵起义已一年有余,太平军每日里风餐露宿,沙场鏖兵,一个个灰头土脸。可不知什么原因,在理文眼里,新妹越来越显得漂亮。

远处传来炮弹的爆炸声,牯牛山附近扬起了一股尘烟。桂林城已在太平军大炮射程之内,当然,太平军炮台此时也在清军大炮射程之内。不过,两军彼此储存的炮弹都不多,谁也不想在决战时断了弹药,是以双方炮击并不怎么活跃。

“我不太喜欢包围战,太沉闷了。”理文道。

“是呀。”李新妹点了点头,

“跟不露面的敌人打仗,确实没什么意思。看不到鼻子、眼睛,真有点儿……”

两人正在交谈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风中还夹杂着“敌人来啦!”的喊声。

“敌人?”李新妹踮起脚,朝城门看了看。桂林城门紧闭,并无动静。

“从永安追来的敌人!是敌方大将乌兰泰!”这喊声逐渐远了。

“乌兰泰追来了。”

“有勇无谋的家伙!”

“不过,跟他打仗倒不那么沉闷。刀对刀,枪对枪,很是痛快!”

到处都喧腾起来,远处近处都传来号令声。奇怪的是,在这紧迫状况下,理文突然瞌睡起来,尽管说战斗中也有生活,但是看来战斗已成为生活了。

理文打了个大哈欠。

“啊哟,打哈欠!嘻嘻嘻。”李新妹笑了起来。

在极其平凡的大头山与有着很多洞窟的山群白龙洞之间,架着一座将军桥,名字虽响亮,却只是座普通的桥。白龙洞是总称,在大大小小各个洞窟中,最大的洞窟是白龙洞,那里有白龙庙,洞下有一眼清泉,名白龙井,它的水质也极佳。除白龙洞外,此处还有玄岩洞、马皇洞和龙背洞等。太平军就驻在这些洞窟里,城外民房都烧光了,洞窟就成了最好的营房。白龙洞内有历代名士书法的石刻,明代的最多,但也有唐代李勃的诗碑。来自农村的太平军战士当然不会欣赏这些,但石刻的事还是在军中传开了。对石刻感兴趣的人虽少,也包括了翼王石达开。他在看过象鼻山石刻后,又绕到白龙洞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