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口大捷到天京内讧(第3/7页)

“塘头堎贼营情况异常。也许是玩弄什么诡计。”书生军官报告,语气很没有自信。

“异常?”

“没有一个人影。已经侦察好几次。据附近农民说,贼兵是昨夜突然移动的。”

“什么?你是说韦昌辉撤出了阵地?”彭玉麟瞅着曾国藩的眼睛。

“是的。也可能是诡计。”军官态度极其慎重。

“一定出了什么事。仔细调查调查。”曾国藩站起来,用手指弹了弹下巴。

曾国藩并不是在睡大觉等着敌人阵营发生混乱。他虽身在南昌,却不断派人侦察南京的内幕。根据报告,曾国藩早已知道太平天国首脑中已产生不和,而且裂痕愈来愈深。人们在判断敌情时,往往掺进自己主观的推测。曾国藩对情报的分析尽可能避免主观。真正要发生内讧时,韦昌辉一定会有某种行动表现出来——曾国藩是这么预想的。

韦昌辉从南昌城外率兵退走,这只能是内讧的前奏,而不会是其他。

“有报告说,几天前有一个模样儿长得很古怪的女人进入了北贼阵地,北贼退走和这件事也许有某种关系。”彭玉麟道。彭玉麟整四十岁,比曾国藩小五岁,湖南衡阳人,没有当过官,李沅发在湖南造反时,他志愿承担平乱任务。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时,他又拿出自己的财产,招募志愿军,他的经历跟江忠源很相似。曾国藩创办湘军时,彭玉麟要求出马。他这个人私欲不多,不想飞黄腾达,曾国藩对他的这一点很欣赏。

“我明白,水师特别重要,我将尽力去做。不过,我有一个条件。”彭玉麟在参加创建湘军时,提出了条件。

“什么样的条件?我能办到的,一定照办。”

“很简单,将来不要我当官,如此而已。”对彭玉麟的这个要求,曾国藩默默点了点头。

“清朝是满族王朝,我不屑于在这政权下当官。但是,出于士大夫的责任感,对于乡土发生战乱不能置之不管,所以我只是协助您个人……”曾国藩从彭玉麟的话中领会到这言外之意。他们彼此身份相差悬殊,但曾国藩不能把这样的人当成自己的部下。湘潭胜利,在田家镇砍断江上铁链、冲破缺口,都是彭玉麟指挥的,但他并不为此而夸耀自己的功劳。

“湘潭的胜利是由于敌人的内讧。”

最强调敌人内讧的是彭玉麟,这使曾国藩焦急烦躁,他心想:难道敌人阵营里不发生内讧,我们就不能取胜吗!可是,太平天国拿下了武昌,击破江南大营,把曾国藩困在南昌,其势确实锐不可当,若不发生内讧,恐怕是不会崩溃的。

“有关系吗?”按曾国藩的想法,女人是不可能和天下动向发生关系的。

“粤匪中女人是经常活动的。”彭玉麟道。

“他们没有男女之分,失了人伦!”

“常听到洪贼憎恨杨贼的传说,憎恨怕是事实,因为目前现状,杨贼势力强大,洪贼处境困难。若要下手,为了让杨贼丧失警惕,利用女人也是可能的。”

“这不是不可考虑的,总之,要注意今后南京的形势。最近跟南京的人们联系不顺利……”曾国藩所谓的南京的人们是指他派去的情报人员。

“警戒愈来愈严了,尤其在江南大营溃灭后,变得更严了。不仅是南京,途中也是如此。”

“联系如果能够更顺利一点,会了解到更多情况的。”曾国藩对韦昌辉退走的真相做了种种推测。同一时间,上海的连维材做出了更为准确的判断。

“警戒情况有点异常,看来这是针对天王,而不是对清军。”在维多商会楼上,连维材对理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也是这么想的。”理文点了点头。

“江南大营已溃灭,看来东王判断时机已到。过去没有迈出这一步,因为有江南大营的存在,现在没有江南大营了,再也不需犹豫了。”

“万岁事件恐怕就是前兆。”理文道。

“那是很幼稚的做法。不过,从东王来看,恐怕是一个措施。”

所谓万岁事件,是指东王杨秀清又利用“天父下凡”这一最厉害的武器,来提高自己的公开地位。天父耶和华附体在杨秀清身上,向天王洪秀全问:“你和杨秀清都是我儿,都有功劳,可是,为何你是万岁,杨是九千岁呢?”根据太平天国规定,仅称天王为“万岁”,其他东王、南王、西王、北王、翼王等递减一千岁来称呼,所以杨秀清是“九千岁”,他的儿子称“千岁”。

碰到“天父下凡”,洪秀全只好跪伏在地上道:“是,东王打江山有功,应称万岁。”

“那么,我问你,东王世子为何只称千岁呢?”天父借杨秀清的口,继续问道。

“东王已称万岁,他的世子也是万岁,子子孙孙都是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