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 (第13/15页)
刘从云本人在南充,不在前线,隔这么远,靠一套八卦工具,一张平面地图,如此推算出来的“作战命令”自然会有不少错误和漏洞。
“四路”本来就不是真的听他使唤,攻占通江后,争功还来不及,哪里还肯再卖力向前进攻,于是也有意夸张了“刘老师”颁下的命令,说你要是认真执行的话,不是碰到悬崖峭壁,就是扑个空,连一个红军也找不到。
最后结论是,干脆守在通江吧,哪儿也不要去。
徐向前舍弃了一个通江,但换来的是西线基本无战事,只需适当招架招架,他就可以腾出手来攻略东线了。
刘湘把刘从云搬出来,是为了让西线川军能够既出工又出力,对性命攸关的东线战场,他可不敢完全靠八卦来打仗。
1934年7月中旬,唐式遵向万源发起进攻。刘湘专门为此发布奖惩条例,规定若能攻取万源一带的红军主阵地,则给予奖金三万,擅自放弃阵地者要予以处死,各师旅三分之二的兵力投入战斗,而所属师旅长不亲临现场指挥的,亦处死刑。
在唐式遵的指挥下,川军向万源发起了波浪式的密集冲锋,一个团攻不动,就投入两个、三个、四个。很多川军官兵光着膀子冲锋,被曾亲临一线的徐向前评价为“相当厉害”。
前沿阵地的红军也杀红了眼,他们每天要应付五六次以上的冲锋,从天亮一直打到天黑,阵前尸体一堆又一堆——这是关系川陕苏区生死存亡的血战,彼此都拼了命。
双方谁也不肯相让,都达到了勇的状态,但勇与勇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唐式遵的勇,是被逼急了的张飞式蛮勇,徐向前的勇,却是深具战略战术眼光的智勇。
他之所以要暂时放弃西线,集中力量于东线,是因为西线山脉多南北走向,利于川军抵抗,不利红军反攻,相比之下,东线战场的地形南低北高,红军完全可以居高临下进行阻击。
在每个作战方向,红军均依照山势,自下而上筑成了几道乃至十几道堑壕盖沟,设有层层竹篱、鹿柴,并配有大量滚木雷石。依靠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再加上红四方面军那种出了名的悍勇,徐向前实际只需要部署少量兵力于一线,就可以守住一块阵地。
红军主力一直都没露面,他们在二线休整训练,待命反攻。
战局最吃紧时,红军收缩阵地已达极限,一线部队也十分疲劳,形势异常艰险。有人主张动用二线兵力,以缓解前线压力。
徐向前坚决不同意,“不见兔子不撒鹰”,不熬到总反攻的最后一刻,二线主力一个也不能动用。
经过二十多天的相持,红军在万源一线连续挫败川军的五次大规模进攻,川军死伤万余人,但未获任何进展。
时值酷暑季节,天气炎热,疾病流行,川军官兵不堪其苦,士气一落千丈。四川报纸报道说:“前线士兵,形同乞丐。有开回者,令人视之,惊为僵尸。”
刘湘情急之下,又抬出刘神仙,而刘从云能够用的还是那几招,无非是选定“黄道吉日”,然后是预言川军必胜,结果自然又是撞到南墙。反复几次“失灵”,让川军怨声盈野,大骂刘神仙是“骗人妖道”。
刘湘的精锐之师被熬垮之际,正是徐向前放鹰之时。
1934年8月9日,徐向前对青龙观发起夜袭。青龙观系刘存厚残部所镇守,是东线战场最险要的地方,却也是最薄弱的环节。
红军攀岩而上,一举占领青龙观,吹响了大反攻的号角。
二线主力自青龙观如潮涌入,川军的防御阵线随即被一劈两半,面临着被迂回包围的噩运。
按照徐向前当时的想法,红军大部队在突破后应向左旋,这样可以包住尚滞留于万源的刘湘主力。但张国焘来电话,主张右旋,徐向前听从了张国焘的意见,使得一个大围歼的机会与其失之交臂,否则的话,刘湘这辈子怕是爬不起来了。
往右旋,抓住的只能是一只小鱼,也就是范绍增的部队。范绍增与红军处于平行位置,他在湖北和红军作战时差点没被抓住,对此特别敏感,一听到风吹草动,此君跑起来“比兔子还快”,还没等徐向前旋下去,他就嗖地一下没影了。
右旋不成,徐向前再掉转身来左旋,然而已经迟了,只追着屁股打掉了一部分川军。
纵使如此,唐式遵也被吓得不轻,曾一度失踪,三军失去首脑后,更是混乱不堪。这一战因唐式遵用兵无方,导致川军子弟损失惨重,四川民间立即给他送上了一句诗:“多少冤魂怨二瘟”。
徐向前东线得手,迅速将重兵调回西线进行大反攻。
得知东线崩溃,西线的四路诸侯早已心胆俱寒,没打几下,便争相溃退。徐向前从容横扫四路,他这回吸取东线教训,在追击时实施了大纵深迂回战略,一战便歼灭川军四千余人,俘虏万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