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第7/7页)

除了老炮兵,赵登禹还没忘记带上记者,以上壮观景象都用照相机摄下存照,带回与大家共赏。

“打砸”完就是“抢”。偌大的一座野炮固然难以携带,但上面的炮镜和炮栓都是好东西,花再多钱都不一定买得到,全部成为了战利品。

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二十九军的对手是服部第十四混成旅团。这个旅团曾在东北与马占山交战,直到马占山退入苏联境内时,仍在后面穷追不舍,但一场喜峰口大捷,让它从此跌入谷底。

夜袭战的第二天,日本《朝日新闻》毫不客气地登出一则评论:“明治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丢脸尚在其次,实力的亏损才是最重要的。

日军师旅团大多配属有特种部队,比之于步兵,特种部队的威慑力更大,服部旅团也是如此。但随着白台子基地遭破坏,包括野炮、坦克在内的特种部队损失惨重,战斗力大打折扣。

喜峰口大捷的成功,让宋哲元找到了与日军对抗的窍门,那就是要扬长避短,他为此专门为二十九军制定了一个战术,即两打、两不打。

两打:夜里打,近战打。

两不打:白天不打,远距离不打。

自喜峰口大捷之后,二十九军的夜袭便成了“大宝天天见”,隔三差五地要用大刀给日军送一点见面礼。服部旅团已经算是防得够周到了,可该被砍还是要被砍,毫无办法。

日军官兵由此蒙上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这不难理解,比如当你劫后余生,走进空荡荡的营房,看到满屋子无头鬼时,你能不怕?

晚上都不敢睡觉了,一睡就做噩梦。

怎么办呢?

日本人不是喜欢搞发明吗,他们就发明了一个“铁围脖”。

我看到过有关资料上的描述,说是把一张铁叶子折成半圆,再在两头打两个洞,然后钉在钢盔上,戴钢盔的时候,这张铁叶子就可以围在脖子两侧和后面。

小发明不错,很有点心灵手巧的意思。不过你要说靠这个能挡得住大刀的力道,也太小看二十九军官兵的臂力了。只能说起点心理安慰的作用吧,至少晚上能睡得着觉了。

想一想,那样睡觉也真是活受罪:手里握着枪,头上戴钢盔,脖子上还有个铁叶子,连翻个身都难。

当鬼子也不容易啊。

服部旅团虽然还在喜峰口与二十九军对峙,但已难以占到任何上风。

据该旅团的一个下级军官在日记中透露,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前后方脱节,他们竟然没了粮食,连晚饭都吃不上。

继取得喜峰口大捷后,宋哲元又在罗文峪如法炮制,一举击退铃木第四旅团。

在喜峰口,他用了赵登禹,在罗文峪,他用了刘汝明,前者勇于进攻,后者长于防守,二人特长都得到了最大发挥,宋哲元在点将用兵方面几乎无可挑剔,果然不愧是昔日的“五虎上将”第一名。

经过长城抗战,二十九军的大刀已与十九路军的斗笠齐名,谓之“粤南的斗笠,西北的大刀”,宋哲元则被呼为“大刀宋明轩”,他本人一跃成为“东亚军人公认之战神”,报界将其与蔡廷锴并列,时称南蔡北宋。

直到很多年之后,二十九军的“八兄弟”回忆起这一幕时,仍然会激动不已,那是他们最团结也最成功的时光。

放眼望去,前景是那么美好,大地无边,任你驰骋,漫天飞舞着的,都是荣誉和赞歌。

老农民说:“苦出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