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突出重围(第6/17页)

尔朱兆气得暴跳如雷,尔朱世隆兄弟中的老大尔朱彦伯来晋阳赔罪,叔叔亲自来说软话,尔朱兆怒气不息。尔朱彦伯苦口婆心地劝:“吐万儿啊,我们尔朱家族不能自相残杀,要团结,吃点亏就吃点亏。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汉儿,刘灵助反了,河北诸州、青州的汉儿都反了,世隆立广陵王也是为了尔朱家族着想。元晔才二十二岁,弹压不住局面,广陵王大十岁,在汉人望族中素有声望。天下太平,我们尔朱家族才太平。现在要紧的是,控制河北的局面。”

尔朱兆强自压了压心头的火气,皇帝已经换了,再也换不回来,事已至此,木已成舟,生活还要继续。尔朱兆道:“贺六浑去河北了,不知为什么呆在大王山不动地方。其实那帮汉儿没什么可怕的,哪里是我们契胡勇士的对手。只是高乾兄弟有点棘手,我派监军孙白鹞去冀州征调马匹,借机把他们拿下,除去高家兄弟,收拾其余人等有如砍瓜切菜。”

渤海高氏的堡坞戒备森严,大厅内灯火通明,渤海两大望族高氏与封氏正在举行秘密会议,北朝八大门阀“崔卢李郑,羊毕封高”,两家均列其中。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汉人门阀控制着农村大部分土地。北朝经济落后,处于自然经济,控制土地即控制财富,掌握经济命脉。这也就不难理解,葛荣率领的六镇兵民在州城无恶不作,而对乡间的汉人豪强极尽拉拢,封王许愿,只为那仓库里的粮食。

汉人门阀以书香门第自许,文化传家,但杀起人来冷血无情,不眨眼。有知识的人之所以恐怖,在于他们看得远,有欺骗性。八王之乱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人门阀从来没有放弃他们的反抗。能不能维护家族利益是他们衡量统治者的标准。

崔浩的改革即是希望汉人门阀的地位凌驾于普通鲜卑人之上,由于受到鲜卑人的强烈反对,崔浩身死族灭。孝文汉化,汉人门阀风头出尽。六镇大起义,为安抚北方鲜卑人,尔朱荣推行鲜卑化,不惜发动河阴大屠杀。与其说河阴大屠杀系尔朱荣一人之为,倒不如说是鲜卑人积蓄愤怒的一次集体性宣泄。

屠杀汉化文官,尔朱荣成为北方汉人的众矢之的。由于契胡人强大的武力及依靠鲜卑人上位的孝庄帝支持,汉人贵族无可奈何。孝庄帝谋杀尔朱荣,与尔朱家族决裂,北方汉人门阀齐刷刷站到皇帝的阵营里,洛阳大夏门之战,高敖曹一杆长矛力斗契胡勇士的卖力表现使孝庄帝对渤海高氏另眼相看。委任高家老大高乾为河北大使,高敖曹为禁军高级军官直阁将军,希望他们能够平定河北。

不料想,高乾兄弟回到渤海老家不到两个月,孝庄帝便被尔朱兆抓到晋阳害死。汉人门阀抓住孝庄帝之死大做文章,河北、山东等地战火不断。高家兄弟岂肯落人后,把渤海另一家大豪强封氏找来密谋起兵之事。

高家老爷子高翼,高家四兄弟,高乾、高仲密、高敖曹、高季式,封隆之和他的儿子封子绘到会。这几位北魏国的地方豪强不久的将来青云直上,留名史册,成为东魏国的风云人物。

老爷子高翼轻轻把一封文书扔到几案之上,说道:“冀州刺史元嶷发来调函,征调乡间马匹,说监军孙白鹞已到州城信都督查此事。”

高乾冷冷哼了一声:“孙白鹞冲着我们兄弟来的,他带来一百名骑兵。”

话未说完,高敖曹接口大声道:“各地都反了,我们正好杀了他,夺他的马,扯旗起兵。”

众人的眼光转向封隆之,封家乃渤海第一大望族,势力大于高家,若想顺利起兵少不封家。高敖曹龙眉高挑,目不转睛地盯着封隆之。

高乾正容道:“尔朱家族大逆不道,竟敢杀害皇帝,我与封兄受先帝大恩,怎能不挺身而出。”

高家兄弟直话直说,坚信封隆之不会反对,因为封隆之与尔朱荣有杀父之仇。封隆之的父亲封回乃当朝司空,死于河阴大屠杀。

封隆之人过不惑之年,平素儒雅,性情宽和,一派儒者风范,此时竟也怒目圆睁,恶狠狠道:“国耻家恨,痛入骨髓,乘机而发,今正其时,誓杀尔朱逆贼。”

渤海两大家族联手,取冀州如探囊取物。高家兄弟伪装献马,封隆之率大队人马随后出发,一举攻克冀州,擒刺史元嶷,射杀孙白鹞。义军将士为孝庄皇帝披麻戴孝,大会之上高乾痛哭流泣,怒斥尔朱家族的暴行,将士们群情激愤。

队伍拉起来,士气鼓起来,地盘占领了,下一步选首领。当官谁不愿意,古今同理,中西一致,拉关系,走门子,跑官、要官,送钱、送礼,唯恐落后,西方人虽没有中国人那么露骨,大同小异,大小公司内部争权夺利无非为了一个官字,有官就有权,有权就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