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铜马皇帝(第6/7页)

一天之内,刘秀连杀四位二千石的部级高官,将朝廷安插在他身边的势力连锅端了个干净。然而,对于刘秀这种公然和朝廷叫板的行为,朝廷却只能报以沉默,别说问罪讨伐,就连起码的抗议也没有。原因无他,此时的朝廷,在赤眉军的威胁之下,已经自顾不暇。

赤眉军起兵至今,已经有了六个年头,这是居无定所、动荡漂泊的六年,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活过今天不知明天的六年,部众们早已疲敝,厌倦作战,皆日夜愁泣,想要东归,返回青、徐老家。首领樊崇等人一合计,如果东归青徐,部队必然散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与其如此,不如向西进攻长安,只有彻底断了归乡的念头,手下的这群乌合之众才肯抱团。于是,在肆虐完荆州之后,赤眉军便兵分两路,一路过武关,一路过陆浑关,向长安进发。朝廷接报之后,募集大军,屯于河东、弘农,严阵以待。

眼看赤眉军和朝廷决战在即,谁也无暇分身,刘秀终于可以安下心来清剿河北的流民武装。

刘秀清剿的第一个目标,锁定为离邯郸最近,同时也是势力最强大的铜马。九月,刘秀兵发清阳,吴汉、耿弇也带着新募来的幽州突骑前来会师,合兵一处,声威大震。

有鉴于王莽剿贼失败进而导致亡国的教训,尽管部下诸将求战心切,刘秀却始终坚持八字方针:“坚营自守、围而不打”,一旦铜马出来掳掠觅食,则纵骑兵击取之,断其粮道。就这样围了一个月,铜马食物匮绝,连夜逃去。

刘秀纵兵紧追,追至馆陶,大破之。铜马请降,刘秀许之,正受降时,又有另外两股流民武装高湖、重连从东南而来,铜马于是不肯再降,会合高湖、重连,再向东南逃遁。刘秀一路急追,战于蒲阳,又大败之。铜马再度请降,刘秀不计前嫌,仍许之,封其首领为列侯。

铜马首领虽已投降,心中却难免忧惧,唯恐刘秀恼怒他们曾先降又叛,要对他们进行杀戮清算。刘秀看出首领们的顾虑,于是命首领们各回本营,勒兵以待,他将亲自入营慰劳。

诸将听说刘秀要亲探铜马大营,无不惊慌,苦劝道:“铜马贼反复无常,不可信任。明公此去,有如自投虎穴,万一铜马欲加害于明公,明公必死无疑。”

刘秀笑道:“我害怕,铜马比我更害怕。铜马初降,惊魂未定,不如此不足以安定其心。”说完,正色又道,“彼等虽然不知诗书,却也依然是人,他们要的很简单,那就是尊重。赤眉军本已归降刘玄,为何后来又反叛?正因为刘玄没有给赤眉军足够的尊重,如今自食苦果,悔之莫及。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可不惧哉!”

诸将死劝,刘秀执意不听,道:“天意如要我死,我早死矣,何待今日!”言毕,率十余骑兵,奋然而行,直入铜马大营。

铜马见刘秀如约亲临,无不感动鼓舞,刘秀敢来这里,等于将自己的性命交到他们手上,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他们最大的诚意。铜马上到首领下到士卒,皆叹道:“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效死乎!”于是再无异志,真心归顺。

回顾刘秀收编铜马一战,不仅为后世贡献了一句成语——推心置腹,而且也让刘秀的实力更上一层楼,麾下众达数十万人,一时之间,威震北方及关西诸郡,时人尊号为“铜马帝”。

再说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等流民武装,见刘秀大破铜马,顿时感觉河北不可久留,于是彼此联合,众十余万,逃出河北,进入属司隶部管辖的河内郡,盘踞于射犬一带。

对于这些逃出河北的流民武装,追还是不追?诸将皆不免犹豫。以刘秀目前的官职,其权力只在河北地区,一旦追入河内郡,不仅是越境,更是越权。

刘秀怒道:“盗贼所到之处,即我兵力所到之处,何必问地界?”亲领大军出河北,入河内,直奔射犬,大破青犊联军。青犊连战连败,心胆俱裂,一路逃过黄河,投奔赤眉军而去。

刘秀大军已入河内郡,自然无空回之理,大军直逼河内郡首府怀城。经岑彭相劝,河内太守韩歆迫不得已,只得出城投降,河内郡就此并入刘秀的势力版图。刘秀封岑彭为刺奸大将军,使督察众营,又封韩歆为邓禹军师。

随着马武和岑彭的先后归降,名垂后世的云台二十八将,至此正式聚齐。

在当时中国的一百余郡国之中,河内郡是少有的未遭兵祸的郡国之一,城邑完好,户口殷实,兼以被山带河,险要富庶,因此,邓禹在邺城向刘秀献策之时,便把河内郡比作帮助刘邦取得天下的关中。

刘秀既得河内郡,欲择良将守之,召邓禹道:“卿言吾之有河内,犹高祖之有关中。萧何治关中,高祖无西顾之忧!吴汉之能,卿之举矣,复为吾举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