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地烽火(第7/8页)
让邓骘晕乎的是,张禹跟邓家关系不错,忠实可靠,这次怎么在他背后点火要烧他呢?
邓骘想不通,但张禹心里明白得很。
当初窦宪碰上邓彪,那是他的幸运,今天邓骘碰上他张禹,只能说是邓骘的不幸。很简单,邓彪想做废物,并且做成了,但张禹除了要做好人外,还想做一个国之栋梁。
张禹不是喊着玩玩的,很快,他就召集中央四府来开会。跟上次一样,会议开得相当成功,思想高度统一。统一什么思想呢?就是彻底推翻上次会议决定,跟邓骘唱对台戏。
眼前此景,怎么都觉得不太正常。
我认为,这一切其实很正常。汉朝三公和诸部公卿,这些天下读书人的高级代表,从来就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读书做官,不是为了当皇家墙上的装饰品,而是争取做一个有尊严的高官。
但是,当皇权要剥夺他们的话语权时,心里都是忍着气。已经忍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爆发?那是因为没有人牵头,现在张禹要当这个头,他们当然是热烈响应的。
高层会议开完后,大家仿佛出了一口气,心里都乐开了。
开心留给自己,郁闷则丢给了邓骘,他们派人通知姓邓的,我们决定不放弃凉州了。
到目前为止,这是邓骘政治生涯中最沉重的打击。抑郁啊,他戴个大将军帽子,只想找个台阶下,竟然被众卿忽悠了,要把他往火坑里推。
原来很有劲儿,现在什么劲儿都没了。邓骘真想骂娘了。
转念一想,骂娘有个屁用,还是来点实用的,抓几个典型来报复,以泄心头之恨。
但是当邓骘派人去调查张禹等人,为什么突然反悔,高调反对他的军事计划时,竟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在整个事件中,张禹是主角,但不是始作俑者。而始作俑者,却是一个还没进化成大人物的小人物,他就躲在太尉府中。
他的名字,就叫虞诩。
虞诩?什么来历,什么货色?看着这个陌生的名字,邓骘一阵发呆。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省淮阳县)人。十二岁通《尚书》,可谓天资聪明,然而命很苦,父母早死,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死后,出去闯荡江湖,一下子就闯进了太尉府,被拜为郎中。
其实邓骘也别怪人家后发制人,给他难看。虞诩只是个郎中,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第一次会议。他是待人家开会后,才知道邓骘要放弃凉州,于是马上就去找了太尉张禹。
虞诩这样告诉张禹:邓骘的话你千万别听,如果依了他,谁都得不了利,国家反而可能被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理由有三条:当初,隗嚣据凉州时,先帝刘秀倾全国之力,好不容易搞定他,将凉州纳入版图,现在为了节省钱财物力而放弃它,明显是败家行为。这是其一。
如果舍弃凉州,移民长安三辅一带,那么凉州就成了塞外,而长安三辅一带就成了边郡。这样的话,汉朝没有军事的缓冲区,不要说皇帝坟墓没有保障,天下之势,也难以续久。这是其二。
古人常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一带,自西汉起,就是出武将之地,如果放弃,等于是把一块制造武才之地拱手相让,那就太可惜了。还有,放弃它,凉州人就会成为弃儿。强制他们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假如这地方再冒出一个隗嚣式的人物,后果就严重了。这是其三。
综上所述:凉州之病,就好像人皮肤上的恶疮,如不及时治疗,必然殃及全身。所以,邓骘将凉州当破衣服处理,简直就是胡扯。
那时,张禹听得一愣一愣的,冷气从背后冒起,一阵又一阵。
真是不幸哪,这么严重的问题,汉朝上下竟然没一个高官看出。幸亏虞诩来得及时,不然就完了。
就这样,张禹听了虞诩的话后,立即召集开会,把他的话给大家转述,才有了以上张禹反悔的一幕。
然而邓骘恨张禹,更恨虞诩。这个仇,是必须要报的。至于怎么收拾,邓骘心里已经有主意了。
修理政敌有很多种,比如陷害、暗杀,这是惯用伎俩。但是,这也是低级技术,如果用这招儿,容易引人怀疑,被人抓住把柄就会得不偿失。
最高明的办法,应该是设计一个陷阱,然后把他推进去,让他生不如死。说到陷阱,邓骘马上想到了一块好地。这个地方,就是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只要是有土的地方,就有土特产。朝歌这地方,盛产一样东西,非但不受欢迎,还特让人头痛。这玩意儿,就是强盗。
因为强盗多,汉朝催生了很多打黑高手。西汉时,就曾出过赵广汉、张敞等人,可东汉立国以来,只知有强盗,不知有打黑高手。正因为如此,朝歌之地,正压不住邪,结果是邪气越来越重,简直成了犯罪者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