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越来越疯狂(第8/9页)
前来参战的,是张温的属将董卓。
董卓的人生经历,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尽管之前他跟黄巾军玩过命,被打败了,但用他来对付羌胡叛军,那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这家伙早年混迹于羌胡之地,少数民族兄弟相当敬重他。如果两军对弈,董卓就仿佛鱼见到了水,狼见到了羊。
总之,他遇到的不是敌人,而是待宰的鸡。
十一月,董卓联合右扶风郡长,共同对韩遂等发起了进攻,大破叛军,韩遂败退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东)。韩遂一跑,张温就叫上荡寇将军周慎,率兵追击。
韩遂真是有苦说不出。人家打累的退下,歇着的上去,几拨人这样轮流打,他纵有一身肌肉,也要被打成肉饼。当然,韩遂是不愿被打成肉饼的。
陷于死地,唯一的出路,就是死战,见招拆招。
而面对着狼狈不堪的叛军,周慎很不在意,又很得意。他把部队开到榆中城下,包围全城。他认为,就算叛军插翅,也逃不出这块死地了。
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亦不知彼,那就输定了。周慎以上布局,貌似很强大,事实上问题很多,犯了一个不知己,亦不知彼的大错。
有人眼尖一下子发现了问题。这个人,只要报上名号,肯定就是如雷贯耳的了。他,就是未来三国江东基业的奠定者——孙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人。据说,这家伙是孙武后裔。
孙坚出道极早,不到二十岁,就已经闻名于当地。后来,张角兵起,全国云集响应。孙坚趁机而起,招兵买马,得精勇千余人。这千余人,不是参加造反的,而是专门砍杀造反兵的。
孙坚带着这千余人,投奔到朱俊旗下,与之并战。都说男儿怕入错行,孙坚投入战争这行业,实在是走对了路。他天生是打仗的料,每有冲锋,像一头公牛一样,冲进敌阵,敌人见状,无不被吓破胆的。
孙坚因为屡屡建功,被朱俊拜为别部司马。当张温出征韩遂时,突然向刘宏要求,借用孙坚随军出征,替他出谋划策。
找一个孙武后裔当战争参谋顾问,张温这头脑还真够用的。
当然,孙坚被借调到张温这里,也是不甘心当一个军师。
他告诉所谓的荡寇将军周慎,韩遂活不了多久了。他躲在城里,城里缺吃少粮,撑不了多久。所以我料定,他肯定得从外面运粮,不如你借我一万兵,把他的粮道斩断,他撑不下去,自然跑回羌中之地。那时候,我们各路兵马,再集体推进,凉州自然平定。
周慎听之,扫了孙坚一眼,摇摇头,不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他没有说。但是,孙坚已经猜出几成,周将军是怕孙坚跟他平分韩遂那块肥肉。平分能捞多少呢,不如独吞。
想独吞的周慎想得真是太美了。
这时,韩遂和边章,分兵两处据守葵园峡(榆中东北)。等周慎大军一包围榆中市,韩遂等人的部队,就在外围把政府军的粮道给断了。
攻城是要靠力气的,力气是要吃饭才有的。现在叛军都把粮道断了,周慎还攻个啥城?周慎回头一看,暗自后悔,大为慌张,趁韩遂的反包围还没有形成之时,抛下辎重冲出去了。
不听孙坚话,吃亏在眼前。周慎吃不了,就这样狼狈地兜着走了。
战争败绩,就像流行感冒病毒,在极短时间内,是可以迅速传染的。此时,董卓的处境也很尴尬。张温命他率三万人去攻击羌人先零部落,结果行军到半路,就被对方团团围住。他费了一番心思,才终于逃了出来,撤退到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市)。
看着两个大将军都吃了败仗,张温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张温以皇帝名义,征召董卓,前来议事。
张温的诏书,很不好使,过了好久,董卓才很不情愿地前来拜见张温。
董卓为什么如此骄傲?估计有三,一是董卓天生桀骜不驯,是个不喜欢听话的孩子;二是董卓瞧不上张温这半路出家打仗的文官;三则是居功自傲。
别以为董卓撤退了,就没有功劳。相对别的军队来说,他的功劳是很大的。因为别的军队,都是被叛军打得四脚无力,唯有董卓全军而退。正因为如此,还被刘宏封为千户侯。
怪事年年有,碰到董卓就特别多。张温见到董卓,骂他没有时间观念,都喊你大半天了,怎么现在姗姗来迟?
张温骂完,以为董卓会面有愧色,低头认错。可是抬头一看,发现这厮态度特傲,像只骄傲的公鸡,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张温被气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这时,军事参谋顾问孙坚走到张温身边,悄悄地说了一席话,这些话把本来正在生闷气的张温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