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结论(第5/6页)

中日那场战争,是李鸿章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他是不是一开始就蓄意发动战争呢?这一点我不敢肯定,但是当情况紧急、两国关系就要决裂时,他忽然就和俄国的大使喀希尼协商,请求他干涉并且派兵平息战争,所以他一开始派兵去往朝鲜,可能是想用威胁的手段逼迫日本不战而屈,这也都不确定。大概是他自视过高,觉得中国实力强盛,所以判断敌军情况的时候出现一些偏差。他大概也不知道东南亚局面的发展趋势,所以做出了失误的策略,这不能为他狡辩。用一句话总结来说,那场中日之战,确实是他平生孤注一掷的一场战争。但是这一次他输了,所以把他一辈子积累起的劳苦功高的声名输了个精光。

普通的人遇到这种失意的情况,就算不带着忧愤去死,也基本上差不多了。李鸿章当时七十三岁高龄,在内部被朝廷严厉谴责,在外部还要去处理残局,挺身而出,负责处理相关议和的谈判,在不幸地被凶恶的坏人用枪击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从容应对,最终不辱使命;后来更是亲自前往俄国,去祝贺俄国皇帝加冕,在欧洲、美洲游历,对于之前的事情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正是他的长处。

他晚年的时候,非常萧条、凄惨。他的前半生,和英国非常亲近;他的后半生,和俄国最为亲近,所以英国人认为他是归附于俄国的。他亲近俄国,是因为俄国可怕吗?是因为俄国值得相信吗?我不知道。进一步说,是因为他认为俄国是东方最有势力的大国,所以他宁愿用中国关外的土地贿赂它,拜托它用它的势力来庇护中国,从而可以苟且偷安,这是他亲近俄国的最大原因。因为他处理了《中俄密约》《满洲条约》那些事情,有的人把他看作秦桧那种侍奉金国的人物,都是卖国贼,但是这种言论对于李鸿章来说未免过于残酷。看他的这些举措,是利益和损害得失的问题,并不是正邪或者善恶的品质问题。

自从李鸿章退出总理衙门之后,被任命远到山东地区治理河流,被任命驻扎在偏僻的两广地区管理商务,直到义和团的事情兴起,才又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和庆亲王一同担任全权议和大臣。事情刚刚定下来,他就溘然长逝。这确实称得上是悲惨的晚年,但是不能说是耻辱的晚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雄心壮志到死也没有被消磨殆尽。

假如让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之前就去世,那么他就是十九世纪的一代伟人,写世界史的人一定会这样大书特书,而且还毫无疑问。他容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巧言善辩,机锋敏锐,纵横捭阖,战术自由,让人一看见他就知道他是一代伟人。但是,他的血管中,是否有一点点英雄的血液呢?这是我不敢断言的。他不像格兰斯顿那样拥有追求道义的高尚情操,他不像比斯麦那样有倔强的品格和男人血性,他不像康必达那样拥有爱国的热血和火焰,他也不像西乡隆盛那样有推心置腹的至真至诚。他治理世事的见识和度量,都没有能够让我不由自主地感到非常信服。进一步说,他并不是那种可以成为人们心中偶像的英雄人物。

不过,李鸿章的大手笔确实非常让人惊叹。他是中国人呀!他是伟大的中国人!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感到惊恐,内心不会感到恼火。他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让人失望的事情,他都把那些看作浮云掠过天空,云淡风轻。他的内心真的没有一点点懊恼吗?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恨吗?但是从他的表面却看不出一丝一毫痕迹。再看那位铁血宰相比斯麦,面对失意下台,他的胸中就像充满愤怒的火焰,好像都要喷出来了;而李鸿章面对自己身上遭遇的那些事情,从来不会把忧虑挂在自己的身上或者表现在脸上。他容忍力的强大,我们这些人尊敬、膜拜,却没有办法做到。

如果要让他像诸葛孔明一样为人,那么绝对没有他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时间长的道理。这是为什么呢?李鸿章的这一生,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的衰亡史,就像剥落笋皮一样,一天比一天危急,和他生活在同时代的人基本全部去世。他这个人的一生,也以前面光明、后面黯淡而告终。但是他身处其中的时候,这些都不曾扰动他的内心。有的人说:他应该是没有脑筋的人。即使这样,普天之下能够做到像他一样没有脑筋的人又有几个呢?没有脑筋的人的成绩还能做到这样,不也是值得人感叹赞赏的吗?

陆奥宗光评论李鸿章说:“与其说他拥有豪杰的胆魄,有出众的才能,有决断力,还不如说他本人聪明伶俐,拥有非常高的智商,能够巧妙地观察事情发展的利害得失。”这句话可以称得上相当准确的。不过,李鸿章从来不会畏惧、逃避责任,这是别人所达不到的,比不上他的。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数十年来大清朝廷里最为重要的人的原因,一直到死亡之前都还身负重任,身负中外厚望,也和这有非常大的关系。有人说: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责任,所以即使是多么重大的责任,他都去承担,不会推卸。然而这件事,也正好体现了他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