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起点: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6/9页)
如果要让此时的慈禧发表一篇现场感言,标题那一定是“我还记得”。
袁爱卿啊,我还记得,当我逃到山西时,众多官员中只有你上折子,说山西太穷了,你从山东挤出了10万两白银,派军队星夜兼程给我送来;袁爱卿啊,我还记得,当我逃到西安终于有一个落脚点时,你不是送银子了,而是派人送了几百车的各种生活用品,有吃的,有穿的,还有用的和赏玩的,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山东巡抚,别人可以说你这是投机,但我却要说你很厚道。
做人很厚道,这就是逃亡归来的慈禧对袁世凯的最终评价。
老袁不愧为一个精干之人,他知道,以他自己的情况,在第一次见到逃亡归来的慈禧的那一刻,首先不是积极表现出“热烈欢迎,喜迎领导”,而是消除领导对自己违令不派兵救驾的不良看法,坚决拔掉慈禧心里的那一根刺。于是,他哭了,哭得很认真,哭得“万分悲悔”,通过他的一哭,给了他自己与慈禧一个台阶下,倒让慈禧想起了他的那些暖心往事,君臣之间的嫌隙也就消解了。果然,慈禧不仅没有治袁世凯失礼之罪,反而指着袁世凯不停地说:“他是个忠臣,他是个忠臣”,一时间君臣两人一齐做落泪状,就差点抱头痛哭了,气氛好一阵小温馨。
要问跪在老袁身后的大小官员呢?不用问,他们全哭了,声音竟然比老袁刚才还大,呜呜呜……望着这些下属,害得老袁也比较尴尬,也不好当场发作,唉,你们跟着哭什么啊,太后夸我是个忠臣并不只是当场说的一句话,是说了一个故事,你们不懂?
袁世凯赶紧把慈禧迎候到老省城保定,小住三日后,正式欢送慈禧一行继续前往京城回皇宫。在这里,袁世凯精心安排的另一个盛大仪式出场了:
铁路局特备火车一列,共二十二辆,计上等花车四辆,皇上、皇太后各用二辆……车站两旁,扎有彩棚三十座……开驶时,军队擎枪奏乐。(《西巡回銮始末记》)
说起来这并不是慈禧第一次公开坐火车出行,几天前从正定到保定的路途中,袁世凯就精心安排慈禧坐了一次火车,这次的专列将是直接开到京城的马家堡火车站,袁世凯安排新军在起始站和终点站分别接送。根据老袁的吩咐,他们一律不下跪(这在之前是大逆不道之罪),按照西洋军礼背包举枪,行举枪礼,旁边还有一支军乐队用西洋乐器敲敲打打,演奏西洋乐曲。据说在马家堡火车站,袁世凯让军乐队演奏的是激昂的《马赛曲》(法国国歌)。所有这些“西洋景”,在过去的皇家礼制中别说看见,连想都是不敢想的。而对于老袁“出格”地安排的这一切,慈禧不仅感觉很受用,还有另外一种特别的心情——感激。
从西安府启程开始,慈禧表面上是风光回京,但她自己也知道,自从八国联军事件之后,她的威信已经一落千丈,朝野上下都很明白,如果不是李鸿章签署了《辛丑条约》,她是回不了京城的。在这个时候,她任命老袁为“天下第一督”,名列疆臣之首。在慈禧的心目中,这个“第一”,首先是要带头处处维护她和朝廷的权威,袁世凯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而真正让慈禧对袁世凯刮目相看的还是他鼓捣出来的这些“西洋景”。
在通过《辛丑条约》换来可以回宫的基本保障之后,慈禧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是另外一件大事——改革。但与其说此时的慈禧有多么关心改革,不如说她更关心如何在朝野特别是洋人中打造开明形象,这不仅关系到慈禧的权力安全,更可以说关系到她的生命安全。虽然签了条约可以回宫了,但难保不出现变数,这就是慈禧光从西安府到直隶就走了将近三个月的原因,她老人家是一直在走走停停观察局势,即便是被袁世凯迎候到了保定府之后,她又小住了三日,这不是一定要给老袁这个面子,真正的原因是那几天甘肃又发生了攻击传教士的教案,虽然八国联军已经退出了北京,但慈禧很是担心立即回宫洋人又要找她麻烦,在又观望了三日之后,这才安心地坐上老袁为她安排的火车。
老袁费尽心思弄出来这些“西洋景”,正是为了进一步塑造慈禧的开明形象,在官场上,老袁的这一招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移风易俗。风气向来是被当作政治信号的,这一点倒是中外都通用,具体做法就是让领导带头亲近一下新玩意儿,虽然这些所谓的新玩意儿很可能在民间早就不新鲜了。比如火车在大清就已经出现了好多年,而慈禧公开亲近它们,大家一想到领导竟然也跟我们一样了,“泯然众人矣”,就会十分喜闻乐见,乐于奔走相告,领导和朝廷的形象似乎立马也就扭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