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5/16页)
总体来看,韩愈的《论淮西事宜状》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征讨淮西战争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很多见解都属于精辟之见。这在朝廷罢兵呼声极高的情况下,确实给了皇帝李纯巨大的支持。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李纯对待韩愈的这些建议的态度,但从后来李纯坚定不移地将征讨淮西进行到底的行动来看,韩愈的建议大多被李纯采纳了。同时也因为韩愈坚决支持李纯征讨淮西的立场,两年后韩愈被李纯任命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裴度的行军司马,和裴度一起奔赴征讨淮西前线进行督军。
韩愈凭借《论淮西事宜状》,使他在政治领域取得了成就,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韩愈文学成就的认同,远远大于他在政治领域的成就。原因在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丰功伟绩。
谋杀
韩愈的《论淮西事宜状》让李纯信心大增,从而使得征讨淮西之役没有半途而废。一直到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征讨淮西之战已经进行了半年有余,虽然战场的形势并不十分乐观,但李纯讨平淮西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在这样一种现状下,五月二十六日,前线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李光颜在时曲击败淮西军队。
李光颜自受命出征以来,一直在陈州方向独当一面,进驻溵水河畔后,开始向时曲逼近。由于时曲距离郾城不远,淮西军队倾力进攻李光颜,企图逼迫其后撤。当时由于李光颜军营前的栅门被敌军封死,李光颜下令从左右两面自毁栅墙,领军奔出迎战。李光颜冲锋在前,一连四次反复冲击敌阵,敌军知道他是主将,便集中弓箭向他射击,李光颜身中数箭,依然奋战不止,官军士气于是为之大振,便跟着主将奋力冲杀,进而打败淮西军队,杀敌数千人。
捷报传到长安,李纯十分高兴,朝官们纷纷入朝拜贺,这更加坚定李纯继续征讨淮西的决心,于是他决定让宰相武元衡全权负责针对淮西的用兵事宜。
武元衡因先前不依附王叔文集团而受到当时还是太子的李纯的赏识。元和初年,武元衡力劝李纯征召镇海节度使李锜入朝,使得李锜谋反的企图暴露。高崇文平定西川后就留在那里镇守,所以李纯以武元衡取代高崇文,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813年),李纯将武元衡召回京城,任命为宰相。当时由于李吉甫和李绛两位宰相矛盾颇深,都极力拉拢武元衡加入自己阵营,但武元衡不偏不倚,所以被李纯称赞为长者。
淮西吴元济反叛以来,武元衡力主讨伐,在李吉甫去世后,他算是成为了首席宰相,为皇帝李纯分担征讨事宜。李光颜在时曲取得大捷后,李纯将讨伐淮西的事宜正式交给武元衡处理。而武元衡也的确没有辜负李纯的期望,自他全面接手后,兢兢业业为讨平淮西之事昼夜忙碌,同时也使战场的形势逐渐好转起来。
李纯将征讨淮西事宜全权交给武元衡,这充分说明武元衡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但无论是李纯还是武元衡自己都一定不会想到,一场杀身之祸正向武元衡逼近。
朝廷征讨淮西的每一个胜利,都会让吴元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让平卢的李师道和成德的王承宗感到恐慌。李师道先前派人烧毁朝廷的河阴仓院,在洛阳制造骚乱,这些都没能使朝廷罢兵休战,反而加强了对淮西的用兵力度,这让他们感觉有必要前往朝廷走一趟,为吴元济进行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