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9/16页)

元和十年(815年)九月,征讨淮西的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可是战场形势依旧未发生根本变化。李纯所倚重的严绶自二月在磁丘打了败仗后,在拥有襄、邓、唐、随、均、房、郢、复八州兵马的情况下,居然壁垒自守不敢出战。李纯一怒之下将严绶撤职,改由宣武节度使韩弘任统帅。

韩弘,颍川滑州(今河南滑县)人,少年父母双亡,依靠舅舅汴宋节度使刘玄佐长大。舅舅去世后,汴州出现兵变,韩弘被推举为节度使留后,带领人马将叛军300人全部杀死,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汴州再也没有胆敢犯上作乱。当时宣武镇所辖汴、宋、亳三州,处于河北藩镇与淮西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十几年来韩弘不曾入朝,甚至有时还暗中允许李师道经其防区以食盐接济淮西镇。

即使这样,李纯依然决定让韩弘担当统帅,除了宣武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之外,韩弘的威望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

除了更换主帅之外,李纯同时将严绶先前统辖的山南东道一分为二,分别设立两个节度使,由户部侍郎李逊任襄、复、郢、均、房五州节度使,主要负责以五州赋税供给前线。以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为唐、隋、邓三州节度使,专事于征讨淮西。

韩弘接任统帅后,于十一月二十五日请求李纯批准命令众军从四面合围淮西。当攻击开始之后,淮西军队集中力量攻击正北方向的乌重胤阵营。乌重胤带领士兵拼死奋战,身中数枪,血染战袍。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乌重胤派人请李光颜火速增援。李光颜在来不及请示韩弘的情况下,立即派部将田颖、宋朝隐前去救援。田、宋二人领兵袭击淮西军的小溵桥营垒,迫使淮西军队回军自救,从而解除了对乌重胤的包围。

可是此次救援行动虽然成功,但韩弘却认为李光颜违反军令擅自调动军队,应予以处罚,命令李光颜将田颖、宋朝隐押至都统行营,准备按军法处置。恰在此时,朝廷派使者景忠信前来宣慰,景忠信了解情况后,矫称皇帝有令暂时将田、宋二人关押听候处理,然后飞速向李纯说明详细情况,最终赦免了田、宋二人。

但这样一来,就遭到了韩弘的强烈抗议。当时韩弘看到李纯的诏书后极度不满,他派使者进京,向李纯讨要说法。而这边李光颜也上疏说明情况,李纯看到两大将领各不相让,于是采取和稀泥的方式让韩弘的使者回去劝慰韩弘:目前形势下平定淮西是首要的任务,即使李光颜犯些小错误,在战局如此胶着之下,也可以通融。

韩弘在皇帝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内心十分郁闷,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他对征讨淮西开始产生消极的态度。据史书记载,韩弘甚至有了拥兵自重,以战养战,逐渐将自己的势力做大做强的想法。每当听说官军在征讨淮西之战中打了胜仗,他都闷闷不乐很多天。

从元和十年(815年)十月韩弘担任征讨淮西的统帅,到元和十一年(816年)五月,半年多的时间里,官军在淮西不同方向的战场上都取得一些小胜利,如元和十年十一月,李光颜、乌重胤在小溵水击败淮西军;元和十一年三月寿州刺史李文通在固山击败淮西军队;同年四月,李光颜、乌重胤在陵云栅斩敌三千。

不过虽然官军在局部战场取得一些胜利,但从整个战场形势来看,征讨淮西之战依然处于相持阶段,再加上主帅韩弘心思不整,所以官军一时间尚不能平定淮西。而淮西方面也没有实力向官军发起大规模的反攻,就是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李纯居然下令第二次征讨成德。

自从李纯诏令断绝王承宗的朝贡以后,考虑到淮西之战正在进行,所以没有立即征讨成德。但王承宗显然并不安分,不断在与魏博交接地区挑衅,为此,田兴的军队屡次遭到偷袭。于是,田兴被迫上表朝廷,请求皇帝李纯批准本镇讨伐王承宗。

元和十年(815年)十月,在田兴的一再请求下,李纯正式批准田兴进兵贝州(今河北清河)。此外,由于王承宗纵兵四处抢掠,除魏博之外,幽州、沧州、定州三镇也深受其害,因而三镇也跟着上表,要求一同征讨王承宗。

近几个月来,王承宗尤为嚣张,不仅与李师道互通,而且在武元衡被刺杀后,四处派遣盗贼多方骚扰,焚烧襄州佛寺,砍断建陵(唐肃宗李亨陵墓)门戟四十余支,烧毁献陵(唐高祖李渊陵墓)寝宫。对于王承宗的胡作非为,李纯也是一忍再忍,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征讨淮西的同时,在河北地区建立第二战场。

事实上,成德的祸害在李纯心中尤甚于淮西。曾经征讨成德无功而返,让李纯始终耿耿于怀,而且成德距离京城比淮西要近很多,彻底削平成德这一河北藩镇毒瘤,一直是李纯心中挥之不去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