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双雄会(第17/19页)
然后说说崔暹。要说崔暹其实也很悲催啊,他跟高仲密结怨,说到底是为了被抛弃的妹妹,怎么说也是个好哥哥,就算有责任,也是二号责任人,毕竟,逼奸李昌仪的高澄,才是一号责任人嘛。可惜的是,高欢对一号责任人高澄,倒是听之任之,对于二号责任人崔暹,则是必欲置之死地。
好在高澄很够义气,在此关键时刻,把崔暹给藏了起来,然后就天天在老爹面前求情,说要饶了崔暹。高欢耳根子软,经不住儿子软磨硬泡,最后表示,杀可以不杀,但是,打一顿总是要的吧?
好,老爹那边到此为止,高澄把崔暹放了出来。接下来,就是做下面的工作了,负责此事的是陈元康,高澄对他放下话来,今天你的棍子,如果有一棍打到崔暹身上,你以后别见我了!
太子爷这么说了,陈元康自然吓得皮皮挫,当即便向高澄进谏:“您把天下都交给了高澄,难道他的心腹好友崔暹还躲不过一顿军棍吗?”高欢一听,就这么着吧,得,这顿棍子也免了。
所以说,高仲密这不造反行吗?以后日子怎么过?
高欢一世奸雄,创下了偌大家业,奠定了日后北齐的基础,但是,说起来,北齐由他始,也由他终,因为,高欢错过了家族事业延续最重要的一件事——教好自己的儿子。这位高澄,从政治接班人的角度而言,已然是人渣一个了,但是朋友们,在高欢家族,高澄的“渣”还远未够班哦!
朋友们,虎牢这地方,可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楚汉之争时,刘邦和项羽便围绕着荥阳纠缠了多年,而这个虎牢便是在荥阳境内;《三国演义》里头,还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经典桥段;到了南北朝,当日元颢北伐时,元子攸不正是在虎牢丢失的第二天,就仓皇出逃了吗?
宇文泰听说高仲密投降西魏,献出虎牢,顿时喜出望外,立即亲率大军东下,前来接应,并迅即包围了黄河大桥南岸桥头堡。
高欢虽然在处理崔暹的时候扭扭捏捏,但是对付宇文泰,向来是雷厉风行,他立即调动前一年围攻玉璧的十万大军,南下河桥,力图夺回虎牢。
当高欢大军兵抵黄河大桥时,宇文泰还未攻下河桥南城,于是只能西撤瀍水,并派人在黄河上游布下大量火船,意图一举烧毁黄河大桥,阻止高欢渡河。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东魏方面立即做出针对性部署,斛律金命张亮动员一百艘舰艇,以铁锁相连,结成连环阵,抵挡西魏的火船阵;等到火船呼啸而至时,东魏便用铁锁钉住火船,拖到岸边。如此这般,东魏确保了河桥安然无恙,于是,渡河已成定局。
高欢于是渡过黄河,进入邙山(洛阳城北),安营扎寨,然而,数天之间,却一动不动。高欢不动,这是对的,人多欺负人少,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不动,沙苑之役,高欢本有不动的机会,但自己却贸然轻进,结果输得狼狈不堪,这次吸取教训,要稳扎稳打,当然不能乱动。
高欢不动,但是宇文泰不能不动。高欢的部队横在邙山,就把西魏军和高仲密叛军一切两段,宇文泰要是拔不出这根钉子,那高仲密孤立无援,随时可能倒霉,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也就瞬间丧失了。于是,宇文泰将辎重留在瀍曲,准备故技重施——夜袭,在晚上登邙山,奇袭高欢。
只可惜,奇袭的第一步就出了问题,因为东魏提前得到了情报,这个“奇”字也就打了折扣。奇妙的是,当东魏的情报人员通报高欢后,高欢的态度还是那两个字——不动。高欢是铁了心以不变应万变了。
三月二十八日,大战开始了。西魏骑兵铺天盖地而来,他们首先遭遇的,是东魏的猛将彭乐——西魏碰错人了。
沙苑之役,东魏输在了彭乐酒气冲天的那张嘴上,但是,彭乐敢放豪言,却也不是吹牛,沙苑之役东魏虽然惨败,但唯一找回场子的,就是战到肠子都流出来而后塞回去继续战的绝世勇将彭乐。当然了,高欢可不认为他找回了场子,为了他那张臭嘴,这两年,高欢没少训他。
没什么可说的,彭乐立即带领数千骑兵,冲向了西魏大军。西魏先锋顿时被冲的七零八落,未几便四散崩溃,而彭乐则不依不饶,一路杀到了西魏大营。彭乐瞬间没了影子,东魏的传号兵慌了手脚,当即便向高欢报告,说彭乐那丫的倒戈了。高欢一听,这还了得?当即气得跳脚。
然而,就在高欢跳脚之时,西北方风尘大起,一支骑兵呼啸而来,带来了捷报,彭乐打了一个大大大胜仗,有多大呢?看看被俘人员吧——皇室方面就有临洮王元东、蜀郡王元荣宗、江夏王元升、巨鹿王元阐这几个,此外还有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詹事等等朝廷大佬,总计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