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贵人(第7/8页)
听闻此言后,早就对自己儿子宇文赟有所担心的宇文邕就找了江湖术士来和,问他杨坚的情况。来和跟此前的赵昭一样,在政治圈里打滚多年后,也是油滑的很,他对宇文邕是这么说的:“随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阵无不破。”(皇上别担心,随公嘛,老实人,当将领是不错的,言下之意,当皇帝就不成了)当然了,搪塞完了宇文邕之后,来和转脸就找到了杨坚,告诉他情况,杨坚自是感恩戴德,千恩万谢,不必多言。
有了来和的话打底,宇文邕稍稍有些安心,对宇文宪表示:“此止可为将耳。”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不多久,最敢直言的王轨,又找到了宇文邕,表示:“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宇文邕于是又找来了来和,来和依然没有改口:“是节臣,更无异相。”
宇文邕虽然仍有所担心,但杨坚似乎表现的也很得体,没有毛病可以抓,所以,只能自我安慰一下了:“必有天命在,将若之何?”
说是这么说,在接二连三的报告下,宇文邕也不免要对杨坚严加防范。
在灭齐之后,公元577年二月,杨坚因功晋升为定州总管,进位柱国,被任命执掌整个河北地区。由于河北地区是灭齐之后新得的地区,人心未平,因此,杨坚倒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谋划一番,顺便经营起自己的势力。
然而,还没等杨坚有所动作,该年十二月,宇文邕一纸调令,把杨坚从定州调往了南方的兖州。兖州毗邻南陈,按说是个重要地区,但是,当时的北周,军事重心还放在北方,针对性打击的目标,还是突厥和北齐残部,因此,此时的兖州也没有纸面上看起来这么重要。面对这么个调令,杨坚心里自然明白的很。
此时,杨坚的老朋友庞晃(此公本是宇文直的手下,是杨坚结束小宫伯生涯,短暂出任随州刺史时所识,很快便成莫逆,如今庞晃是常山郡太守)来给杨坚送行,然后,两人有番密谈,当时,庞晃杀气腾腾的表示:“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
庞晃的意思,老兄你屡遭排挤,我都帮你咽不下这口气,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反了娘的。然而,杨坚此时却清醒得很,他当然知道如今的宇文邕如日中天,不是“燕代精兵”所能抗衡,所以,他只是简略的回答道,“时未可也”,然后,便心不甘情不愿的踏上了南去兖州的路途。
杨坚的运气并不坏,刚去兖州,北周已经取得了彭城之战的胜利,摧毁了南陈打算借着齐亡之际收复徐州和兖州的企图;又过不久,宇文邕也病逝了。
未来国丈变成了国丈,情况又如何呢?
看上去还不错。由于宇文赟大肆清洗他老爹的政治遗产,权力中枢不免出现空虚,而作为国丈的杨坚,也不免近水楼台先得月,回京之后,就进位上柱国,出任大司马,掌握了军政;其后不久,杨坚更进一步,成为大后丞,是为四大辅臣之一,又由于其余三个辅臣宇文盛为宗室,不久后被调往了封国,而尉迟迥和李穆都垂垂老矣,因此,39岁年富力强的杨坚,就显得尤为出挑。
杨坚等待了多年,终于爬上了高位,似乎终于开始顺利起来,但是,顺利只是表面现象,毕竟,他要伺候的这位女婿,可不是高纬之流的无用之辈。
宇文赟在一系列政治清洗后,不免又将目光对准了杨坚,但是,他一时半会又找不到杨坚的岔子,所以,他决定杀鸡儆猴,从杨丽华入手。
杨丽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资治通鉴》说:“周杨后性柔婉,不妨忌,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两个字概括——得体。但是,得体的潜台词,就是相比一般争相邀宠的嫔妃,杨丽华似乎不太鸟宇文赟。
宇文赟是个狂人,他无法忍受自己的老婆不鸟他,所以,他有一次无故寻衅,想要鸡蛋里挑骨头,治杨丽华的罪。结果,杨丽华什么反应呢?“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还是老样子,不鸟宇文赟。
宇文赟疯了,他认为,老婆之所以屡屡不鸟他,就因为仗着杨坚当后盾,所以,他非得让杨丽华瞧瞧厉害,当即便赐其一死,逼其自尽。
消息传到了杨家,杨家顿时乱作一团,杨坚也明白,这是冲着他来的,所以他不好出面,关键时刻,独孤伽罗挺身而出,入宫觐见,对着宇文赟连连磕头,磕得血流满面,宇文赟这才打消了主意。
事情还没完。宇文赟的账,最终还是算到了杨坚头上,他时常对着杨丽华泄愤,说早晚有一天,老子把你一家灭了族。然后,他征召杨坚,对手下吩咐道:“色动,即杀之。”杨坚过来后,神色自若,旁若无事,宇文赟居然找不到机会下手,无奈只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