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23/24页)

总的来说,杨坚的“深根固本”工作做得相当好(以后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但是,在他篡位前后,却做了两件错事,致使隋朝上空早早的出现了阴霾。

第一件错事,是他对尉迟迥叛乱善后的处置。《资治通鉴》对此描写的比较简略:军士在小城中者,孝宽尽坑之……坚徙相州于安阳,毁鄴城及邑居。分相州,置毛州、魏州。

事实上,韦孝宽到底坑了多少人呢?《周书·尉迟迥传》透了个底:余众,月余皆斩之。这说明,被坑的不只是“军士在小城中者”,而是“余众”,追随尉迟迥造反的,少说也有十几万,这个“余众”,自也是个很吓人的数量。

对于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某些佛教书籍中有详细描述:

拥俘虏将百万人,总集寺北游豫园中,明旦斩决。围墙有孔,出者纵之,至晓便断,犹有六十万人,并于漳河岸斩之,流尸水中,水为不流,血河一月,夜夜鬼哭,哀怨切人。以事闻帝,帝曰:“此段一诛,深有枉滥,贼止蔚迥,余并被驱。当时恻隐咸知此事,国初机候不获纵之。可于游豫园南葛履山上立大慈寺,坼三爵台以营之,六时礼佛,加一拜为园中枉死者。”寺成,僧往依敕礼唱,怨哭之声一期顿绝矣。

这个记载大体上问题不大,只是在遇难人数上有所夸张,事实上,杨坚确实有因此立寺的故事,佛教文献中,还能找到杨坚立寺的诏书,这里不予赘言了(当时杨坚颁布诏书是在公元581年,一年过去了,游豫园内的冤魂仍未散去,仍有夜闻鬼哭之声,杨坚自己也深感不安,这才决定要立寺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尉迟迥之乱平定之后,亲自着手屠杀的韦孝宽,便在该年十二月病故了,其间渊源,似是难以说尽了。

杨坚对邺城民众的大屠杀,所造成的后果当然不只是“夜闻鬼哭,其声凄厉”那么简单,更严重的后果是,他意图制造的这种恐怖高压气氛,并没有震慑住北齐境内的人民,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一有机会,矛盾就会爆发出来。

将时间拨回到隋末。隋末的枭雄中,最为有名的,自是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和杜伏威这几个。论起才华,自是李密居于第一;论起狡诈,不免首推王世充;论起豪情,杜伏威首当其冲;但是,论起基业的深厚程度,却只能是窦建德。

李密、王世充和杜伏威的力量消亡后,他们就再也没有了反复,唯有窦建德的夏国灭亡后,有过多次反弹,他的部将刘黑闼曾在境内掀起过两次大规模的叛乱潮,而且,每次刘黑闼义旗一举,都几乎是举国响应。

刘黑闼第一次举兵,最初只有一百多人,看似根本掀不起风浪,但是,“不半年,尽有建德故地”。这次,刘黑闼失败了,被李世民讨平,他本人也逃入了突厥。但是,不久后,刘黑闼再次卷土重来,再度造成巨大声势,“繇是河北复叛归贼”,最后,还是太子李建成出马,才最终干掉了刘黑闼。

河北之地屡屡反叛,是因为窦建德得人心?是因为刘黑闼有号召力?恐怕都不尽然,最根本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杨坚这次惨烈的屠杀上。

此外,杨坚还做了第二件错事,请看《资治通鉴》:

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颎、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于是周太祖孙谯公乾恽、冀公绚,闵帝子纪公湜,明帝子酆公贞、宋公实,高祖子汉公赞、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兑、荆公元,宣帝子莱公衍、郢公术皆死。德林由是品位不进。

篡位的杨坚,对宇文氏进行了大清洗,而反对清洗的李德林,仕途也就此终止。宗室残杀,这在南北朝本不足为奇,但是,北周取代西魏后,却第一次打破了惯例,并没有对元氏进行摧毁性清洗,而且,此后北周的政治斗争,不论是宇文护(宇文护对李远、李穆家族就很宽容),还是宇文邕(宇文邕甚至重用了依附宇文护的宇文宪),都是非常谨慎的进行了善后,没有出现大清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北周政权本身是一个联合政权,是武川军功贵族和关陇当地豪族合流而成的,在这样的联合政权里,为了保证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开杀戒都是被严格限制的,所以北周采取了比较宽容的做法。

毫无疑问,杨坚所建立的隋朝也是这样的联合政权,性质跟北周无二,他采取的大清洗手段,非但无助于“深根固本”,反而从一开始就给王朝埋下了炸弹。

前面我们提到过儒家的“王道”和“霸道”之说。乱世可用“霸道”,然则,在治世,则只可用“王道”。

举例来说,后世的赵匡胤,在五代十国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在赵匡胤之前,已经有五个人尝试过建立一个统一国家了,所以才有“五代”,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之所以如此,原因比较复杂,但大部有这样的因素,就是不行“王道”,而一味行“霸道”,体现在王朝更迭,就是滥杀前朝宗室。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恶性循环,太平遂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