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9/18页)

英军攻占大宝山后,立即向长溪岭的清军大营进发。文蔚虽然拥兵数千,却不敢与英军交战,于二月四日(3月15日)夜间只身弃军逃走。军无主将,于是全军大乱。

最终,英军将大宝山、长溪岭两地的工事、火药等尽皆损毁。由于劳师远征,担心遇到清军埋伏,两天后英军撤回了宁波。

至此,奕经策划的三路反攻英军,意图收复镇海、定海、宁波三地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充分体现了他的无能。正像费正清先生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奕经所描述的那样:

此人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善写文章,但是他的军事经历主要限于主管御花园和猎苑,以及指挥北京的禁军。……在战斗前夕,大多数部队拖着艰难的步伐,越过泥泞的道路和沟渠而进入阵地;又因道路泥泞,运粮困难,军队曾多日断粮,士兵体力消耗殆尽,又受雨淋,又挨饥饿,他们就是这样准备进攻的。

可以说,奕经本身不具备军事才能。俗话说得好:一将无能,累死千军。道光皇帝过分信任他身边的满族将领甚至内臣,因此浙东惨败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奕经为了推卸战败罪责,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除了渲染英军船坚炮利之外,还大肆污蔑浙东地区到处充斥着汉奸,以致自己的作战计划被提前泄露给了英军。

很长时间以来,道光皇帝都颇为郁闷,除了鸦片战争的三场前哨战之外,自己派出去的人无一有胜绩者,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坚决主战的做法是不是错误的。浙东惨败之后,道光皇帝虽然暂时还没有向英国人妥协的打算,但对英抵抗到底的决心已经开始动摇。这一点从他重新起用已被革职的伊里布赶赴浙江,全权处理对英事务就可以看出来。

5. 吴淞抗战

让道光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伊里布以及随后到达的钦差大臣耆英虽然对英国人采取求和之策,但璞鼎查却丝毫不予理会。不仅如此,璞鼎查针对劳师远征兵力显现不足的现状,从英国本土、印度调派大量援军,似乎是决心将战争进行到底,一直到清政府接受英国人的全部条件为止。

不过,为了尽快实现战略目标,英国人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北京虽是中国的首都,但较为贫瘠。清政府的物资、钱粮主要由南方各省经由运河输送到北京,如果进攻北京,清政府一定会迁都到更远的地方,一旦陷入持久战,英国就更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

经过详细的研究,英国政府一致认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沿长江向西侵占沿岸重镇,可以掠夺和勒索大批财富。更重要的是,如果占领南京,控制长江、运河两大水路,切断南方各种物资向北的运输要道,绝对能够给清政府以极大的经济威胁,从而使他们无法拒绝英国的各种要求,这样英国不仅可以迅速达到对华动武的所有目的,还能对清政府产生极大的震慑力。

综合以上分析,英军在增兵以后,开始沿长江西进封锁运河口,意图攻占南京,并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九日(1842年5月18日)攻陷了浙江两省的海防重镇乍浦,这也标志着中英之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始。

乍浦陷落,道光皇帝预感英军下一步可能要进犯宝山、上海等地,因此他对吴淞地区的防务工作多次加以指示。在给主持上海军务的牛鉴、陈化成的谕令中,他明确指出,英军现在占有乍浦,只需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吴淞地区的各个海口,如果发现英船必须立即予以打击,同时要集中优势兵力,尽全力抵抗英国人的进攻。

作为江南重要军事战略要地的吴淞口,历来是海防重地。明末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吴淞口南为上海门户,西为苏常藩篱,乃东南第一险要。早在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总督朗廷佐就开始在黄浦江西岸修筑炮台,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总督长鼎又奉旨在东岸修筑炮台。此后东、西炮台又屡次改建,作为长江的防守屏障,成为大清帝国东南沿海的要塞。

当时驻守吴淞口的是江南提督陈化成。作为长年驻守在这里的将领,陈化成与手下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在军中颇有威望。随着英军逐渐深入,陈化成时刻警惕。为了巩固长江防务,陈化成在宝山至吴淞镇六七里的江岸上,修筑了高约两丈、顶宽一丈八尺的土墙,一来可以在上边安置大炮,二来士兵们可以用来藏身。西炮台为吴淞口要塞的主阵地,架有十门大炮,东炮台则设置了二十余门。另外,在西炮台南侧的吴淞镇,也修筑了一个半圆形炮台,架设铜质大炮十门。

陈化成命令参将周世荣率领五百士兵驻守西炮台,四川沙营参将崔吉瑞、游击将军董永清驻守东炮台,徐州镇总兵王吉元驻守小沙背,总指挥官牛鉴也自领兵一千驻守宝山作为后援,宝山知县则带领两千名乡勇在吴淞和上海之间的东沟两岸架设炮位,并派五百士兵驻守,防止英军进攻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