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沙丘政变(第2/5页)

秦始皇渴望长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会这么快死亡,所以,当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后,他一不准大臣们议论善后之事(回避死亡),二没有更多地考虑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这个大问题。等到病危之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然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帝国安危的天大问题。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因为此时秦始皇已经病危,诏书写好,生命却处于弥留之际,发出之事他已经来不及再管了。所以,诏书变为遗诏,而且,遗诏落到了赵高手中。

秦始皇远没有汉武帝那么从容。他处理后事有三大弱点:一是没有明确立太子,二是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三是没有亲自督令诏书发出。

上述三点都非常重要。

没有明确立太子意味着秦始皇的二十多位儿子个个都可以被立为二世皇帝。这样,秦始皇自己想立的长子扶苏就有可能失去皇位。

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意味着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后世皇帝临终之时如遇特殊情况,都要立若干位顾命大臣。这些顾命大臣肩负着忠实履行先皇遗命的职责。而且,由于有若干位顾命大臣,不可能出现一位顾命大臣说了谎言仍被认为是先皇遗命那样的问题,顾命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制衡。没有制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没有亲自督促诏书及时发出也是一大失误。一旦秦始皇驾崩,无论生前如何威风八面,死后还能管得了什么呢?连自己的尸体腐烂任人摆布他都管不了,更何况是最高权力的移交?一封事关帝国命运的诏书在秦始皇身后只是一张废纸。

最后谈谈有没有人从中作梗。

表达秦始皇意愿的诏书留在了赵高的手中,如果说有人作梗,发出都不会知道,怎么能从中作梗呢?

赵高会作梗吗?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深受秦始皇恩宠,所以,他才能担任中车府令兼行府玺事的双重要职。而且,赵高整天在秦始皇身边,对秦始皇的病情非常了解。秦始皇一咽气,他立即谋划篡改遗诏,因此,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此时怀有复杂的心情。秦始皇信任他,委以重任,他应有感激之情,他应当希望秦始皇健康长寿,长保自己的荣华富贵。赵高最早知道秦始皇诏书的内容是要扶苏即皇帝之位,因此,赵高的地位会因秦始皇的病故和扶苏的即位发生变化。

但是,要说赵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诏书不发,也未必,因为发与不发,他并不能完全做得了主。毕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秦始皇又最讨厌别人谈论他的生死问题,谁敢碰这个钉子啊!不讨论,不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呜呼之时,赵高岂敢随意扣押。赵高最有可能的心态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转,肯定会关心诏书发出去没有。赵高没有得到明确发出的命令,因此未将诏书发出,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转不愿再谈丧葬之事。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过问此事,二是顾不上过问此事。秦始皇一旦询问,赵高会立即发出诏书,他不可能欺骗秦始皇,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顾不上问,他也就可以不发。只要诏书不发,就有文章可做。

所以,我估计在秦始皇没有病故之前赵高不敢对秦始皇的诏书有意扭留,也不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为秦始皇万一病好了呢?或者病轻了呢?秦始皇过问起这件事,赵高负得了这个责任吗?“不能”是因为李斯是丞相,丞相的权力极大,李斯如果没有和赵高联手,赵高怎么敢抗旨呢?

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传位扶苏的诏书最终没有发出,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

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没有将召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的诏书及时发出,这为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呢?

因为知情者范围太小。秦始皇在世之时没有明确定太子人选,仅在病危之时才写了一道诏书,让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葬。扶苏主持完丧葬自然将继承帝位。秦始皇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这一点,但是,每位大臣、每位公子都不会误解秦始皇的这一意思。因为秦始皇的意愿已经非常明确了,他有那么多儿子,独独选长子回京主持丧葬,为什么呢?当然是想让扶苏继位。可是,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口授、赵高书写,又没有发出,还留在赵高手里,百官之中唯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之中雎胡亥一人知道,身边人唯有赵高知道,地点又是在巡游途中的沙丘。朝中的大臣们(如右丞相冯去疾)不知道,都城中的诸公子不知道,秦始皇身边的重臣蒙毅不知道,长城军团的主帅蒙恬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