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遇刺(第4/8页)

徐平说:“研究出了一个初步方案。不过,还要由你们讨论后才能定下来。”

“现在能告诉我吗?”王群迫不及待地问。

“可以。县委的打算是:准备每个区组织一个工作组,去搞一个清匪反霸的重点,深入发动群众。二区准备以莫家山为重点,组长是你,副组长是徐翠。大会结束后,你先同部队一起去山里一趟,工作组由徐翠带着下去,等打散了股匪,你就带着黄干等一些民兵干部,回到点里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动群众上。清匪反霸的重点一展开,其他地方也就铺开,等土匪基本上肃清了,就进行土地改革。”

对这些部署,王群仔细考虑后,别的都很满意,就是对重点的选择,有点弄不通。他随问道:“为什么把重点放在莫家山?那里恐怕不大好。”

“为什么?”徐平问。

“因为,莫家山的群众工作,已经搞得差不多了。几个恶霸地主与土匪头子,都是明摆着的,要开斗争会,立刻就开得起。剩下那些土匪家属和落后群众,恐怕一下子很难发动起来,如把工作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会影响我们工作的开展。总之,莫家山太特殊,不能代表一般的村,是否可改动一下?”

徐平仔细听了王群的意见后,却不以为然地说:“你提到的情况,县委也考虑过,县委认为问题不是你讲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莫家山是我们的老重点,敌我界线比别村明显,这是真的。不过,发动群众的工作还做得不细致。你不是和徐翠谈论过一个苏瞎子吗?听徐翠讲,她去过几次,对方就一句话不说。你想,像他那样的人,过去也许受土匪利用过,以后呢?如果不堵塞这个漏洞,就有可能成为敌人的防空洞。因此,像苏瞎子那样的人,也应作为基本群众去发动,他们和地主的通匪,有本质上的不同。土匪家属也是这样,应该作为我们工作的对象。至于莫家山的特殊情况,有没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也不能从现象上看。从本质上来讲,莫家山所代表的阶级矛盾,也就是我国农村的阶级矛盾。那里的地主恶霸解放后虽然受到打击,但气焰仍比较嚣张,他们还有力量,还想图谋报复。而人民群众,虽然在党的教育下,有所觉醒,但仍有一些人在观望、犹豫,需要进一步发动。因此,要把重点放在这个一贯对敌斗争比较尖锐的村子上,对整个剿匪工作的开展,对敌人情况的掌握上,还是比较有利的。”

这一席话,解除了王群想象中的一些疑虑,打开了眼界,他口服心服地说:“要不是你这么一说,我又有点想不通呢!好啦,完全同意县委的决定。我们一定抓好发动群众这一个关键。其他,还有什么吗?”

徐平想了一下说:“除了搞好发动群众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要注意:根据蒋老九的交代,土匪不仅有公开的,还有一批地下军,这个组织很机密,也很完整,全县大部分地区都有。土匪有两份地下军的总名册,都在林崇美手里,还有很大一批枪支,是专门供地下军迎接国民党反攻大陆用的。但蒋老九并不清楚枪的来源和存放地点,只有林崇美晓得。看来你们这次剿匪与别区不同的是,要设法捉到林崇美,不然,全县的地下军组织,就很难彻底破获。”

王群十分重视这一情况,忙掏出小笔记本来,把它记上,然后说:“徐政委放心,我们一定完成这一任务,保证捉到林崇美。”

王群突然想起,应该请县委给自己提提意见。于是接着说:“徐政委,我们在一起工作这么久了,对我有什么意见,请你提一下吧!”

徐平含笑地瞪了王群一眼,又低头看着茶杯,仍是那么沉着、平稳地说:“意见,不太多。不过,恐怕有一点你应该注意:同志们都反映你的性子太急,有时爱发点脾气,我也有这个感觉。你自己看,有这个问题吗?”

王群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经他一点,便认真地检查了一下,果然发现最近这个毛病又犯了。有一次,他在乡下发现区里发下的关于秋征的文件有些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地方,一回到区,就在大庭广众之中,找负责印刷那份文件的李奇,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那是什么“严重缺乏群众观点,对党不负责任”的表现。那件事,不仅李奇被批评得脸红脖子粗,就是站在一边的石屏等同志,也都深感不安。经徐翠指出后,王群在支部会上作了检讨。可过了不久,却又因石屏下乡征粮,没有按时回区开会,他就派通讯员把石屏找回来,不分青红皂白,把“影响会议顺利进行”的帽子,当众给石屏扣了上去。石屏当场就委屈得哭了起来。虽然他事后知道了石屏是没有接到通知,而向她作了检讨,可是石屏的意见却老没消除。一想到这些,他就立刻斩钉截铁地说:“有,这个毛病我一定要改!”停了一下,他又补充说:“这个毛病,过去组织上向我提过了,同志们也批评过不止一次,就是改不掉,以后要下决心,一定改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