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8/9页)
松川脸上已呈出一丝不悦,他到不在意郑永清,与所有日本人一样儿,他瞧不起所有的满洲人,只是想到酒井与这个郑廷贵是朋友,他不好把心中的愤懑表现出来。
郑廷贵不糊涂,他何尝不想尽快离开这里,但想到刚才马家大院门前的一幕,很快就要传开,他要是不体面的走出宪兵队,以后不要说在旗人之中抖不起精神,自己心里都会窝囊出病来。
松川说话有点软中带硬了:“郑老先生,我已道歉了,你还想怎么办呢?”
郑廷贵:“这好办,你给酒井打个电话,就说我在宪兵队呢,不想出去,请愿团的事儿让他另请高明吧!”
郑永清本想劝父亲见好就收,但这话在松川面前不能说:
“阿玛,你老累了吧,咱们先回家歇息下,这事儿日后……”
郑廷贵断喝:“混帐,你阿玛在大清朝,也是坐八抬大轿的人,你懂啥?”
松川脸色难看,不得已抓起电话,要通酒井,用日语述说着,连应几个哈意后,把电话递给郑廷贵,说酒井要亲自与他讲话。
郑廷贵挺直腰,很有气势地握着电话,里面传来酒井哈哈大笑声,他说他忙,不能亲自来接郑廷贵,已命令松川礼送,他在公署办公室等待,当面表示歉意。郑廷贵觉得他也拿掐到份了,放下电话,点指着松川:
“小日本,我今个儿是给我老朋友酒井的面子,要不,你就是用八抬大轿抬我,我也不会离开这儿的……”
松川面色很难看,不过,有酒井的命令,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郑廷贵站起来,一步一晃,倒背着手,很有气派地向外走去。
这次事件纯属意外,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在酒井办公室,郑廷贵对酒井说,他不想听什么道歉之类的话,他只要酒井用行动来证明诚意,那就是把马家大院站岗的日本兵撤掉,他说他常出入马家,看到日本兵,心里窝火,弄不好还得闹出事儿,还有,他让日本兵打倒在地的事儿,一准传开了,他颜面尽失,也只有日本兵撤走,他好对人有个解释。酒井狡辩说,这是保护马家。其实正如马万川所料,酒井这么做,真就是怕马万川离开吉林市,作为在吉林市活动多年的特务,他深知马万川的在商界中分量,只因政局未稳,他不敢操之过急。郑廷贵又将了酒井一军,说马家大院的日本兵不撤,他在旗人中,没有脸面再张罗请愿团的事儿。这话起了一定作用,酒井思忖着,答应了郑廷贵。不过,随之他又向郑廷贵提出,让郑廷贵劝劝马万川不要把自己囚居家中,暂不想与日本人合作,也该在商界中张罗一下,号召店铺把市面搞得繁荣一些,日本人在占领目的达到后,特别需要这种所谓的繁荣景象。郑廷贵与酒井相处,也学得一些东西,他推说眼下劝不动马万川,等满洲国成立,皇上复位再说吧!酒井笑了,没说什么。
郑廷贵又晃到马家大院,他没忙着进去,而是站在台阶上,不无得意地扫视着,门房等人,紧着奉承,说日本兵撤走,出入大院,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连喘气都匀乎了。郑廷贵跟这些人不想显摆什么,最主要的是,外面所传他被日本兵打了这一说,很快变成宪兵队长亲送他回府,酒井怕郑廷贵再用烟袋锅敲日本兵的头,已把马家大院的日本兵撤走,这时候,被日本人打不稀奇,能得到日本人的礼遇,尤其是军事顾问酒井的道歉,这还了得?郑廷贵在旗人中,脸面非但没受损,身价还立马抬高了。
马万川对郑廷贵没说什么感谢的话,就两人的关系,用不着这个客套。另外,酒井换汤不换药的把戏,他一眼就看穿了。日本兵是撤了,院门口附近,身着便服的日本人多了。
郑廷贵挽起袖口,说日本人欺软怕硬,他想把自己在宪兵队的壮举讲给马万川听,见马万川不感兴趣,他转而说起请愿团的事儿,以他本意,真想看到请愿书中,出现马万川的名字,他知道这个希望不大,还是想试一试。
马万川:“报纸上已经说了,小皇上到了东北,噢,这阵子你忙得脚不沾地,就为了这事儿啊?”
郑廷贵:“是啊,我让明玉跟你透个话,她没跟你说吗?”
马万川:“说了,我没当回事儿。”
郑廷贵:“唉!我看出了,就是皇上降旨,你也不会跪接的,可是,老哥哥,我还是想劝劝你,这老张死了,小张跑了,民国倒了,东北乱成这样,满洲国一成立,皇上复位,天下太平,这等好事啊,你咋就不赞成呢!”
马万川:“赞成,咋赞成?参加你们那个请愿团?我……我也不说啥了,算了,皇上是你们旗人的皇上,我就不跟着你们掺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