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13/18页)
但凡头脑尚算清醒的人,都不难从前期作战尤其牡丹江防御战的过程中看出,关东军和苏军的实力差距到底有多大。试想一下,东北平原上可是连边境的筑垒地域都没有,在那样的地形条件下与苏军决战,又能有多少胜算呢?
起码有一点可以提前预见:苏军一旦把机械化部队全部推上来,关东军遭遇失败的速度,很可能就是“如冰山崩倒”“如雪点洪炉”。
山田、秦彦三郎对此心知肚明,所以这回他们再也不想听幕僚们鬼扯了。
强者公理
幕僚会议刚刚开完,东京的最新指示也到了。8月16日,下午4点,关东军总司令部收到了大本营关于立即停止作战的正式命令。
山田接到命令后,立即通过长春的广播,向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停战。
关东军想停,苏军却还是不能立即收手,因为仍未能够达到他们的既定目标。斯大林当天给杜鲁门发去亲笔信,表明了苏联想占领北海道北半部的意图。他的理由是:“日军从1918年到1922年占领了全部苏联远东地区,如果苏军不占领一部分日本本土,将有伤于苏联国民的舆论。”
斯大林说的这一段已不是日俄战争的典故,那是在日俄战争以后,一战末期发生的事。当时协约国派遣军队在俄国远东海岸登陆,以支援受到红军威胁的俄国政府,史称“西伯利亚干涉”。日军当时也参加了这一军事行动,且出动兵力占总兵力的百分之八十。
斯大林的意思明摆着,就是要为当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进行报复。不过他的这一动议遭到了杜鲁门干脆利落的否决。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不准备将日本像德国那样分成若干个占领区,它将完全处于美国的管制之下。”
同是总统,有了原子弹,杜鲁门连说话的气势都跟罗斯福不一样了。可这就是强者公理,即便你有天大的理由,海样的依据,到了最后,其实还是谁拳头够硬谁说了算。
好在斯大林本人从来就服这一套,一如他后来所说的:“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
虽然不能与美国共同占领日本,但已经谈妥的好处还是一个都不能少。8月17日,华西列夫斯基根据斯大林的命令,用无线电回答了山田关于停战的请求,要求关东军于8月20日12点以后停止战斗行动。
之所以不要求关东军立即停战,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停战协议达成以前的这段时间,尽可能地扩大苏军占领区。
山田自然是急于停战,他赶紧派秦彦三郎赶赴哈尔滨,通过当地的苏联总领事馆,向华西列夫斯基正式提出停战交涉。
紧接着,山田又把正在同苏军交战的各方面军、总司令部直辖部队的参谋长召至长春,对他们下达了停战以及解除武装的命令。
这一期间,苏军各部还在持续往前推进。8月17日,远东第二方面军在阿穆尔舰队的协同下,攻占了重要的铁路和公路枢纽、内河港口,同时也是日军松花江舰队的基地佳木斯。
8月18日,远东第二方面军发起对千岛群岛的登陆战役。在太平洋舰队的配合下,苏军在千岛群岛北部的占守岛实施登陆。
在登陆战上,苏军明显不如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有经验:登陆时电台被海水浸湿,其登陆部队在指挥上出现失灵;武器装载考虑不周,加之缺乏登陆工具,从而导致火炮和武器弹药不能及时缺载;舰队意图用炮火进行支援,但是由于日军炮兵都隐蔽在伪装得很好的混凝土工事里,舰炮的射击效果也不佳。
苏军在岛上的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占据的高地曾三度易手,最后他们被压缩在了一块狭小范围内。驻岛的日军第九十一师团本来还准备动用师团主力发动全面反攻,但此时师团司令部接到了“暂停战斗,限做防御战”的命令,于是日军便暂时停止反攻,转为防御作战。
为了尽快控制协议区,苏联人几乎都想驾着筋斗云飞了。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对三大方面军下达命令,要求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必须专门编组和派出快速支队,用快速支队来占领长春、沈阳、哈尔滨等重要城市,而不要怕快速支队“离自己的主力太远”。
就算是主要由坦克兵、汽车兵组成的快速支队,也还是嫌慢。于是又组建了若干个空降群,这些空降群由坦克集团军所属的摩托化步兵部队和分队人员组成,每个空降群五十至五百人,负责在日军驻防的重要城市实施空降。
远东第一方面军副参谋长谢拉霍夫少将被任命为方面军特命全权代表,同空降兵第一梯队一起出发,任务是向关东军提出投降条件,同时占领哈尔滨地面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