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16/18页)
土行孙都想不到的法子
在关东军十二个边境要塞中,东宁要塞拥有两个“之最”:规模最大,驻军最多。自1934年起,关东军逼迫十七万中国劳工,在东宁县正面宽约一百一十公里,纵深约五十公里的地域内,构筑了庞大的军事要塞群。到1937年底,其主体工程方告竣工,而配套和附属工程直至日本战败投降也未能最后完成。实际上,东宁要塞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
“关特演”时期,东宁要塞最多时驻有三个师团、一个旅团、两个国境守备队,兵力超过十三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大量被抽调南下,要塞守备兵力锐减,但仍驻有第三军所属的三个师团和一个机动旅团。
可是两个“之最”其实并没有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尤其是第一个“之最”,使驻防兵力被极大稀释,除了几个主要的守备区外,其余阵地的日军都相当薄弱。
在远东战役的头两天,苏军第二十五集团军就突入第三军的防御纵深,对东宁要塞实施了迂回和封锁。此后,集团军兵分三路,开始围攻日军的各个抵抗枢纽部。
北路苏军进攻的是庙沟阵地。部署在庙沟的日军为第一三二独立混成旅团第七八六步兵大队,仅有六百六十名士兵,另外与之协同的还有东宁重炮兵联队第六中队,该中队拥有两门30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
庙沟配有巨炮和严密的防御设施,虽然人少仍可一守,但苦的是外部没有机动防御兵力与固守阵地的日军相配合。在地面和空中浓密炮火的攻击下,苏军得以突破防线,进入要塞内层。
日军全都钻入了地下工事,苏军没有土行孙的本事,无法跟着追进去,不过他们自有土行孙都想不到的法子——就像虎头要塞那样,苏军向地下工事的通风孔、排烟孔灌入了大量汽油,然后点火燃烧,同时各出入口也被投放了大量炸药。
日本兵也是真能熬。一直到8月16日,庙沟防御才最终瓦解,除逃出约三十人之外,其他近一千余人抛尸庙沟,其中相当一部分死于汽油燃烧过程中的一氧化碳中毒。
中路苏军在突破防线后,迅速攻入东宁县城。因为要完成方面军交待的战略任务,主力部队未做过多停留,就继续往前推进。
南路苏军奉命进攻胜洪山阵地。胜洪山阵地隐蔽性很强,苏军没有找到阵地在哪里,而驻守此处的第一三二旅团第七八三大队倒也乖觉,没有向苏军开火。苏军以为胜洪山已无敌情,便随集团军主力一道离开了。
在远东战役中,苏军对每个绕过的要塞都不敢放过,怕的就是里面的日军会在适当时候跳出来袭击其后勤,乃至于配合其正面部队对突前的苏军进行迂回包围。第二十五集团军在主力绕过东宁要塞的同时,留下了第一〇六筑垒地域部队负责肃清余下日军阵地。
针对东宁要塞较为坚固的特点,集团军为筑垒地域部队配备了独立大威力榴炮二二三旅、独立特大威力炮兵三十四和一〇〇营,这两支部队中有两个大威力炮兵营专门实施直接瞄准射击,以摧毁要塞内特别坚固的工事。此外,为压制日军的支撑点,第九航空集团军还派来了两个轰炸航空师,对各支撑点进行周期性轰炸。
在得到这样多方面加强的条件下,筑垒地域部队组织突击队,有步骤地肃清了各支撑点和防御枢纽部的日军。从8月15日至25日,苏军一共摧毁了日军永备火力点八十二处。
胜洪山的阵地及其驻守日军起初一直未被发现。直到8月11日,当地的一位中国农民发现了日军出没的踪迹,遂向驻扎在附近石门子的苏军进行了报告。
视野范围内居然还有漏网之鱼,而且鱼还不小,苏军听了大吃一惊,赶紧对胜洪山阵地展开围攻。
战利品
第七八三大队凭借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工事进行顽抗抵抗,而苏军则主要通过炮兵实施集中攻击,有时一天发射炮弹竟达三千发。日军阵地上硝烟弥漫,因长时间呼吸浓烟,有不少日本兵都出现了中毒现象,头晕目眩乃至不思饮食,有的还必须当场进行急救。
炮击期间,胜洪山山体的岩石被削平一米多,最深的弹坑炸出十米多深,整座山几乎都已经变形了,但是苏军始终都无法顺利夺取对方阵地。
当时第七八三大队的无线电台和收音机都坏掉了,自然不知道日本已经宣布投降的事,苏军多方劝降也白搭,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持续了十八天之久。
后来有人打听到,日军第三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曾在东宁待过,于是就用飞机将他从牡丹江接了过来。河野打着白旗走上胜洪山,向第七八三大队长斋藤俊治大尉出示天皇的终战诏书,并传达了停止战斗向苏军交出武器的命令,日军这才完全放弃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