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8/18页)

坚持到第二天早上,铁路上驶来第三列军列。机会到了就不可放过,阿尼希克亲自用坦克炮瞄准了机车。

随着一声爆炸,机车颤抖了一下,立刻冒出了浓烟:阿尼希克射出的炮弹不偏不倚,正中机车的锅炉。

军列的车头和车厢全部出轨倾覆。军上装的是日军一个重炮兵联队,有二十四门重炮和大量弹药。

日军急红了眼。“肉弹战术”再次上演,许多日本兵抱着反坦克手雷往上冲,想要与坦克同归于尽。坦克兵们相互支援,用机枪抵近射击和履带碾压的办法,拦阻日军的疯狂进攻,一直撑到步兵第二十六军主力到达。

在桦林战斗中,苏军二五七坦克旅不仅占领车站,为主力部队打通了进攻牡丹江的通道,而且独立阻击了四辆装载日军步兵或技术兵器的军列。事后统计,整个先遣支队共击毁六辆机车、一百四十三节车皮、二十四门火炮、三十辆汽车、二十四台拖拉机和近一百挺机枪,歼灭日军近九百人。

8月13日,红旗第一集团军、第五集团军几乎同时展开对牡丹江的进攻。部队沿铁路、公路运动,在穆棱以西突破日军防御阵地,从而形成了一个宽五至七公里的“走廊”。

在“走廊”的各个地段,日军组织小队至大队的兵力,多次对苏军实施反击。反击受挫后,日军指挥部又调来大量炮兵,对狭窄的“走廊”进行轰击。

到8月14日,日军已在牡丹江建立了一个兵力超过四个步兵师团的防御集团,苏军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困难。

此时,第二十五集团军起到了震慑日军军心的作用。当天,该集团军前出至汪清,牡丹江同北朝鲜港口的铁路联系因此遭到破坏,而其通向敦化、吉林的最重要的山垭口亦被苏军所控制。这意味着自此以后,牡丹江防御集团将无法再从其大本营获得任何支援。

早在诺蒙坎战役时,苏军即认为日军实际没有现代战争的经验。到了远东战役特别是牡丹江攻防战,日军在这方面不但没有多大改进,而且又暴露出其他方面的一些弱点,比如指挥不够稳定,害怕暴露侧翼,又比如,士兵虽然大多悍不畏死,但缺乏稳定性,对苏军所使用的坦克、火箭炮、冲锋枪等现代化战斗装备非常畏惧。

此消彼长的结果,使得日军在牡丹江攻防战中损失惨重。据关东军第一方面军副参谋长提供的数据,仅第五军就伤亡了三万人左右,占其战斗兵员的一半以上。第三军在苏军插入汪清时就被打散了,损失高达三分之二。当然,还有比它们更惨的——机动第一旅团担任了第一方面军的预备队,最后几乎全军覆灭。

强渡

苏军远东第二方面军的前身是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员为普尔卡耶夫上将。在三大方面军中,第二方面军处于辅攻位置,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其他两个方面军作战。

在第二方面军对面总长2130公里的战线中,需要展开积极行动的地段只占520公里,即便在这520公里的地段,进攻也只计划在个别地方实施。换句话说,大部分时间都不用打仗。

也因此,在兵力配置上,第二方面军是三个方面军里最少的,步兵师只有十一个,没有整编制的机械化集团军。

可是普尔卡耶夫战前要费脑子的事却并不比其他方面军少。为了构筑出发阵地,从4月至7月,方面军共新修道路266公里,整修道路1417公里,桥梁则加固到能负重三十至六十吨。

他的另一个使命,是确保部队强渡成功。按照远东总司令部的部署,远东战役一打响,第二方面军就必须强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普尔卡耶夫采取了大量措施。仅在第十五集团军的进攻地段内,他就下令修筑了三个渡河地段,并为集团军配备了必要的器材和工程人员。

黑龙江是中俄界河。战役开始后,第十五集团军先遣支队首先登上阿穆尔区舰队的舰艇,以黑夜和大雨为掩护,占领了进攻地带内的所有岛屿。

在扫除障碍的前提下,部队开始强渡黑龙江。渡河时,步兵可以直接乘坐舰艇,坦克和汽车则要麻烦得多,需使用门桥。那天刚刚下过大雨,河水暴涨。本来一个航次计划用一个半到两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但实际用了四到五个小时。按照这样的速度,一个坦克旅全部过河需要两至三个昼夜,有的要四个昼夜。因此之故,旅后勤一直都落在后面。

登岸之后就要顺畅多了,苏军地面兵团先是连克鹤岗、同江,接着直趋松花江下游的富锦、佳木斯。

8月11日,清晨7点,阿穆尔区舰队第一支队沿着已成为方面军行动轴线的松花江逆流而上,到达富锦地域。日军当即用火炮和迫击炮对舰艇进行轰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