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第18/20页)
德国方面在第一年中得到的物资,在最高统帅部也有记录——一百万吨谷物,五十万吨小麦,九十万吨石油,十万吨棉花,五十万吨磷酸盐,还有相当数量的各种其他重要原料和从苏联过境的一百万吨满洲大豆。
外交部经济专家施努尔博士代表德国方面在莫斯科进行贸易谈判,他回到柏林之后写了一篇很长的备忘录,报告他为德国争得了一些什么利益。他说,斯大林除了向德国提供德国所亟需的原料以外,他还答应「大力协助」,「在第三国代购金属和原料」。
(施努尔最后说道)这项协议为我国打开了通向东方的广阔门路——英国封锁的效果肯定将大大削弱。
希特勒当时之所以不得不忍气吞声,采取在德国极不得人心的政策,支持俄国侵略芬兰,并且听任苏联在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建立陆空军基地(归根到底这还不是为了对付德国吗?),原因之一就在这里。斯大林帮助他克服了英国的封锁。但更重要的是,斯大林使他有了单线作战的可能,使他能够在西线集中全部军事力量给法国和英国以致命的打击,征服比利时和荷兰,至于在这以后怎么办,希特勒已经把他的打算告诉他手下的将领了。早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七日,波兰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他就提醒凯特尔,波兰领土
从军事观点看来对我国甚为重要,它可作为我们前沿出击点和军队战略集中点。为此必须妥善保护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
一九三九年这个重要的年头临近结束之时,希特勒认识到,正如他在十月九日的备忘录中告诉将领们的那样,德国不能永远指望苏联保持中立。他说过,八个月或一年以后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对各将领的长篇谈话中,他强调指出,「我们只有在西线毫无后顾之忧的时候才可能对俄国发动攻击」。这是他那忙碌的头脑所念念不忘的事。
这个决定命运的年头就在一种奇怪的,乃至可以说是怪诞悲惨的气氛中,逐渐变为历史的陈迹了。虽然世界大战已经爆发,陆地上并没有战斗,在天空,巨型轰炸机所投掷的只是一些宣传小册子,而且是写得异常拙劣的宣传小册子。惟有在海上才有真正的交战。潜水艇继续在荒凉寒冷、惊涛骇浪的北大西洋上击沉英国船只,有时中立国船只也有遭殃的。
在南大西洋,德国三艘袖珍战舰有一艘斯比伯爵号已经从待命地区钻出来,在三个月内击沉了总吨位达五万吨的九艘英国货轮。接着,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一个圣诞节的前两个星期左右,也就是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德国报纸上印着狂热的大标题,无线电广播中飞也似地传出公报,到处传布海上大捷的消息,德国公众欢欣若狂。消息说,前一天「斯比伯爵」号在距蒙得维的亚四百英里处同三艘英国巡洋舰遭遇,把它们打得不能作战了。但是狂喜很快就变成了困惑。三天以后报纸宣布,这艘袖珍战舰已在上述乌拉圭首都港面的帕拉他河口自行凿沉。这算是什么大捷呢?十二月二十一日,海军总司令部宣告「斯比伯爵」号舰长汉斯·兰格斯道夫海军上校已「随舰殉职」,「他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无愧于元首、德国人民和德国海军对他的期望」。他们始终没有告诉可怜的德国人民:「斯比伯爵」号为三艘火力不及它的英国巡洋舰所重创,不得不驶入蒙得维的亚港修理,乌拉圭政府按照国际法只让它停留七十二小时,这当然是不够的,可是那位「英雄」兰格斯道夫舰长又不敢开着他那艘遍体鳞伤的战舰出来同英舰继续作战,于是只得自行凿沉。他自己并未随舰殉职,而是两天以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间孤寂的旅馆房间里悄悄开枪自杀的。德国人民当然也无从得知十二月十八日约德尔将军在日记中记下的那件事:元首「对」斯比伯爵『号未经一战就自行凿沉一事极为震怒「,于是把雷德尔海军元帅召来臭骂了一顿。
十二月十二日希特勒颁发了另一项绝密指令,推迟了对西线的进攻,指令上注明新的决定要到十二月二十七日才能作出,而「A日」最早也只能是一九四○年一月一日。他说,这样一来圣诞节就可照常给假。对德国人来说,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据我的日记所载,那年冬天柏林的圣诞节是冷冷清清的,很少人家互赠礼物;食物限制很严;男人都出去打仗了;大街上由于灯火管制一片漆黑;百叶窗紧闭着,全拉上了窗帘。人人抱怨战争。恶劣的饮食和寒冷的天气。
希特勒和斯大林相互电贺圣诞节。希特勒的贺电是:
祝您个人幸福,祝友好的苏联各族人民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