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与总体战(第6/8页)
除了私营军工企业(如克虏伯企业、莱茵金属制品和机器制造厂、索林根-苏尔武器制造厂、勒韦公司、毛瑟工厂)为了军队制造武器装备外,还有国营工厂,比如施潘道军工厂、机枪厂、炸药厂及其他工厂。
军工企业的工作非常繁忙,它们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好,但是数量不足,不敷使用。在这里,我要提一下,我为增加炮兵弹药储备的无效斗争将会载入史册,同样,我为军队装备各种技术器材和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所进行的斗争,也会青史留名。
虽然我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本质有所了解,但是对弹药的实际需求量的估计却大有出入。现在,依旧有人认为,好像当时军队相关部门对技术、器材装备的估计不足。但是,这是错误的想法。
遗憾的是,当时政府一心扑在财政问题上,造成许多必不可少的任务没有完成。当时,政府当局在一段时间内信奉财政至上的理论,提出了这样的原则:“没有储备金就没有支出。”
这种情况直到战争爆发前才有所改观,政府才采取特别措施,筹集必要资金,大力改善军事装备,但为时已晚。我们要吸取这种经验教训。
看看各国报纸,我们便能知道各国军事工业的盛况,以及各私营企业获得的高额利润,这便是上述战争经验极为有利的证据。
我们可以这样推断,未来战争中所有军队的军事装备数量将会是史无前例的,更不用说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军事装备性能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在一系列有军备工业的国家中,德国算不上先进的国家,所以,德国要重新组建军备工业,不但要重建因《凡尔赛和约》而遭到破坏的军备工业,还要扩大规模。
不过,我们首先急需的是训练有素的工人,但这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办成的事情。
在动员情况下,非军工厂也可生产军工产品,虽然它们只能生产专用产品,比如引信等。
在总体战中,装备的补充、制造以及弹药和装备的维修是大工程,其范围的广泛程度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世界大战的头两年,我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士气低落,人民怨声载道,白白损耗了许多力量。
自1916年8月29日我到德军最高统帅部任职后,我才开始采取补救措施。在作战的大后方,我调集大量的人力来为军队工作,但是这种作用要在数个星期之后才会看到。
我认为,和许多战争一样,未来的战争需要更多的兵员,需要更多的军事装备。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有足够的制造装备的原料和劳动力,要有足够的现金或外汇,这样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或者可能时候,在平时和战时从国外进口原料或直接进口军事装备。要知道,美国的资本家不但为我们的敌人提供过数十亿资金,而且还直接提供军事装备。
除了以金属为原料的装备工业外,化学工业也极为重要,如火药、爆破材料、燃料以及医药的生产和制造。在毒气被运用到战争后,化学工业对战争的意义随之提高。
大家都希望将毒气战列为禁止项目,但是多数是口头说说罢了,并非真心实意,所以毒气战屡屡出现在战场上。在世界大战中,德国化学工业所需的原料几乎都依赖于外国,但是它们却满足了德军作战的需要,并且贡献颇多。
此外,它们还提供了肥料和载重汽车用的人造橡胶,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很有用。值得一提的是,它们还生产了汽车用的汽油,大大缓解了燃料困难这个难题。
在世界大战中,我极为关心陆、海军的燃料问题,当时燃料告急的消息如雪片般飞来。德军占领瓦拉几亚地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弄到粮食,还为解决燃料短缺的问题。虽然罗马尼亚的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德军在占领罗马尼亚后依旧取得了一部分燃料,以供部分轻型车辆和飞机之用。
但是,燃料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需求量日益增多,所以,我不得不在1918年进军高加索。战争结束后,由于陆军不断进行摩托化建设,海军则几乎都使用石油作燃料,加上空军的大规模扩编,造成了燃油和润滑油的需求急骤增长,迫使美、英、俄以及跟随其后的犹太和罗马世界资本家将控制和开发地球上的产油区作为全球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所有国家来说,燃料的准备绝对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如果一个国家的原油和石油加工品的产量不多,那么就更加有必要进行这种准备。同时,它还必须考虑战争中的进口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现金和外汇的多少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我不可能涉及每一种在世界大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原料,尽管在这方面的某些重要战争经验,我都在战争回忆录中谈到。在这里,我只想再谈谈木材和水泥。二者在阵地构筑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坑木对于采矿作业是不可或缺的。在东线司令部时,我就从占领区的俄国、立陶宛、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和波兰东部弄来大批木材和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