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一滴血(第6/10页)

至此,霞飞所发动的所有进攻被打败了,法军不得不回撤,许多部队都处于混乱之中。法军在战争第一个月的伤亡人数是26万,其中7.5万人阵亡(仅8月22日一天就死了2.7万人)。死亡人数中的10%是正规军的军官和后备役军官。法军中的信奉“攻势邪教”的教徒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一位年轻的法军上尉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伤痛终于让他清醒了,他说道:“我在那个时刻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勇气永远战胜不了炮火。”

德军右翼的主要任务是运动。除右翼外,德军倾向于依靠炮火的力量,等待法军先进攻。这样做,德军处于守势,但是伤亡总数较小。德军西线在8月里只死了1.8万人,比法军和英国要少多了。

克卢克,连同他左边的比洛,他俩的集团军并肩向西南的瑞士进发,而且是按照计划的时间表进发。施利芬计划就要实现了。未来的舞台是为克卢克设计的,他将绕过朗勒扎克,直接向巴黎奔袭。

至少在8月23日之前,克卢克是顺利的。突然,克卢克撞到一大群藏在战壕里的英国步枪手。那应该是一次战栗。克卢克当时不知道英国军队就在附近,他甚至不知道有相当规模的英国军队在一天前就进入了法国准备上阵。

背景:1914年的伦敦

对亚历山大·冯·克卢克将军来说,德英两军在8月23日的不期而遇算不上什么大事,顶多是一次恶意骚扰而已。虽说英国远征军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都经历过英国殖民地战争的锻炼,但他们因人数不多,根本无法阻止像大河一样奔流向前的克卢克的军队。

对法国人来说,特别是政治家和将军来说,英国能参战简直是梦想成真。几年以来,法国人的国策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梦而积极努力。英国参战的意义深远,如果这场战争是长期的,法国便能与欧洲最富有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站在一边。

在英国,有人赞成战争,也有人反对战争。不过,双方似乎都认为战争打不起来,因为战争离现实太遥远了。英国绝对不可能跟随着柏林、巴黎、彼得堡、维也纳一道跌入1914年7月的灾难之中。

自危机之初,爱德华·格雷的外交部就身陷其中,但英国努力维持和平。为了和平,英国外交部一直保持着异常公正的姿态,绝不用自己的意见刺激公众。英国公众和伦敦政府的主要注意力一直放在国内的爱尔兰问题上,这个问题是大英帝国的心腹大患。

爱尔兰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已经不属于英国的一部分,也不再是殖民地,而是像苏格兰、威尔士一样成为联合王国的成员。英国议会里有爱尔兰的代表。他们的数目相当大,不仅能影响政策的制定,而且还可以利用众议院内部的激烈分歧操纵英国政府的生死。但是,爱尔兰的天主教民族主义分子认为这种权力还不够。他们辩解说,现实中的爱尔兰其实与几个世纪前一样,还在遭受英国人的欺负,这个说法并非毫无道理。他们要自己的议会、自己的政府——也就是爱尔兰自治。但是,北爱尔兰的阿尔斯特人(Ulstermen)不同意,他们都是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在两个半世纪前从苏格兰移民来的新教教徒。在那个时代,信奉天主教是一种罪行。如果爱尔兰自治,阿尔斯特人将屈服于罗马的教皇。于是,就有了联邦主义者,他们誓死反对爱尔兰自治。

截至1914年夏季,英国自由党已经在位8年多了,公众支持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这种情况其实不可避免,因为公众越来越讨厌自由党引发的斗争、危机、争议,越来越不喜欢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英国保守党相比,英国自由党的政府是个倡导改革的政府,他们推动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金制度。如果英国政府失去了众议院的多数支持,自由党的政府就会垮台,新一届政府就会取而代之。1914年的自由党政府只有在获得30名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议员的支持后,才能维持在众议院的多数支持。

自由党政府想要的这种支持,必须付出一个代价,那就是爱尔兰自治。爱尔兰民族主义者意识到自己对现政府的重要意义,要求立等可取的回报。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的内阁知道,要么满足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要求,要么被别人取代。所以,英国政府推动议会通过爱尔兰自治法案。保守党拼命反对这个法案,联邦主义者拼命支持保守党。各方折中似乎不大可能,所以形势变得十分危险。有人把武器走私入北爱尔兰,联邦主义者把成千上万的阿尔斯特人组织成民兵,声称宁可武装暴动也不做爱尔兰自治下的软弱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