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6/6页)
斯巴达的胜利也是寡头派的胜利。如果阿尔戈斯联军在曼丁尼亚获胜,阿尔戈斯、厄利斯和曼丁尼亚的民主派统治将得到巩固,使民主制威望大增,或许会鼓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其他民主派。而他们的战败使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民主派对其国家的控制力减弱,并损害了民主派的普遍影响力。这次战役使整个希腊的政治潮流从民主制转向了寡头制。
直到战役结束后,3000名厄利斯人和1000名雅典人组成的增援部队才赶到曼丁尼亚。如果他们及时赶到,加强联军的中路,那么战役结果会大不相同。现在,这些增援部队能做的仅仅是攻击埃皮达鲁斯,并应对曼丁尼亚战役期间埃皮达鲁斯人对阿尔戈斯的攻击,最后满足于在埃皮达鲁斯周围建造包围圈壁垒,并留下一支部队驻防。
民主联盟生存了下来,不过非常脆弱,因为他们士气低沉。11月,在阿尔戈斯联军撤退后,斯巴达军队开赴泰吉亚,但他们打算用外交手段而不是武力来获得胜利。他们派遣利卡斯(阿尔戈斯人在斯巴达的荣誉领事)去阿尔戈斯提议和平。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阿尔戈斯人对斯巴达表示友好,并“希望消灭民主制”。一千人的精锐部队一定属于这些亲斯巴达分子。他们从曼丁尼亚逃脱后就成了阿尔戈斯唯一重要的武装力量,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行为也增加了他们的威望。与此同时,雅典人在曼丁尼亚三心二意的表现令阿尔戈斯民主派感到尴尬和丧气。“此次战役之后,斯巴达人的朋友们更容易劝说群众与斯巴达达成协议(5.76.2)
利卡斯来到阿尔戈斯公民大会提出和平条件的时候,发现亚西比德也在那里。后者此时还是雅典的普通公民,没有担任公职,他来劝说阿尔戈斯人继续与雅典合作。但即便他巧舌如簧,还是无法与曼丁尼亚战役造成的新现实以及斯巴达陆军顺利挺进泰吉亚的局面相抗衡。阿尔戈斯人接受了斯巴达提议的条约。条约要求阿尔戈斯人交还所有人质、放弃奥尔霍迈诺斯、撤离埃皮达鲁斯,并与斯巴达人一起迫使雅典人做同样的事情。此外,自信的寡头派还劝说阿尔戈斯人放弃了与厄利斯、曼丁尼亚和雅典的盟约,转而与斯巴达结盟。这是寡头派的重大胜利。
阿尔戈斯人的变节对民主联盟而言是一个致命打击。当阿尔戈斯人要求雅典人撤出埃皮达鲁斯时,他们不得不服从。曼丁尼亚虚弱不堪,于是也和斯巴达缔结了条约,放弃了对一些阿卡狄亚人城市的控制权。阿尔戈斯的千人精锐部队与1000名斯巴达人一起远征西锡安,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寡头制政府。最后,这支联军返回并镇压了阿尔戈斯民主制政府,建立了寡头制政府。
到前417年3月,斯巴达人通过战争和颠覆粉碎了阿尔戈斯民主联盟。不过,尽管曼丁尼亚战役的胜利帮助斯巴达避免了灾难,却不能保证它未来的安全。雅典人仍然很强大,亚西比德继续主张积极而咄咄逼人的政策。雅典仍然控制着皮洛斯,这持续刺激着黑劳士逃亡或暴动。厄利斯也不在斯巴达的控制之下,而且后来的事件证明,阿尔戈斯寡头派政府的统治远远谈不上稳固。最后,关于政策路线,斯巴达人内部仍然没有一致意见。曼丁尼亚战役的最终意义还很难说。
指的应当是斯巴达军队的六分之一,不是全军(上文说的约1万名重步兵)的六分之一。
沉洞,亦作岩溶塌陷、动摇洞、吞口,是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出现于有水流经的石灰岩岩层。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里,就会令雨水变成弱酸性;但当这些弱酸性的雨水从土表渗进地下,植被及地表中的植物物质可能令这些弱酸变成强酸,使雨水流过石灰岩岩层时,会慢慢地把石灰岩岩层侵蚀成小洞。小洞日渐扩大,可能会令地表突然塌陷,形成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