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第6/9页)
8月5日北翼苏军收复奥廖尔,南翼苏军收复别尔戈罗德,标志着库尔斯克战役胜利结束,为期刚好一个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随之在乌克兰发起全线反攻,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科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攻向第聂伯河中游,马林诺夫斯基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和费多尔·托尔布欣(1894—1949)指挥的南方方面军攻向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米亚半岛。包括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在内,全线苏军能够迅速发起新的进攻并取得进展,对库尔斯克战役他们损失情况也是一个清楚说明。
8月12日希特勒发布“元首第10号命令”,要求“立即构筑东部壁垒”,即“美洲豹-沃旦防线”(Panther-Wotandefence Line),那是一条北起波罗的海、南到黑海的防线。发布这个命令,说明他清楚知道战争主动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现在还能做的就是全线防守。但也说明他很糊涂,法国战役胜利后他参观过马其诺防线,仓促构筑的“东部壁垒”能与其相比吗?而且那命令完全不具可行性,构筑那样的“壁垒”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多少时间?从9月8日起,德军北集群投入约5万人构筑工事,大约修筑了800个碉堡、180公里铁丝网、超过30公里防坦克壕,但其他地段还没来得及动工苏军就打来了。
8月13日,也就是“元首第10号命令”发布的第二天,红军西南方面军发动“顿巴斯行动”,对手是德军重新组建的第6集团军和有其名而无其实第1坦克集团军(组成它的三个军都各由3个步兵师组成,只配备少量型号比较老的Panzer IV型坦克)。紧接着,8月18日,南方方面军发起进攻。9月5日收复顿巴斯主要城市、也是乌克兰第四大城市顿涅茨克,德军退守第聂伯河。第聂伯河发源于俄罗斯,经白俄罗斯进入乌克兰,流入黑海,全长2,285公里,1,095公里在乌克兰境内,大体上把乌克兰一分为二。乌克兰首都、第一大城市基辅,第三大城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第五大城市扎波罗热都在这条河上。10月10日西南方面军开始进攻扎波罗热,14日德军便放弃了这个重要“桥头堡”,撤往第聂伯河西岸。
10月20日沃罗涅日方面军改建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草原方面军改建为乌克兰第2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改建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南方方面军改建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25日,苏军收复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1月3日苏军开始进攻基辅,5日巴维尔·雷巴尔科(1892—1948)指挥的红军第3坦克近卫集团军就行进在基辅大街上。第二天早晨6点50分基辅全城解放,上午9时朱可夫和苏军其他将领出现在市中心欢庆解放的基辅市民中。值得注意的是,卢德维克·斯沃博达(Ludvík Svoboda,1895—1979)领导的捷克第1独立旅参加了这次战斗,并且是最先攻入基辅市区的部队之一,还只付出很轻代价:3,348名官兵中战死或失踪的只有33人、受伤的82人,显然德军已无力作顽强的抵抗。至此,第聂伯河以东乌克兰国土已经基本上被收复,仍然被德军占领的只剩下克里米亚半岛。
从1943年11月起,南线主要战场转到了第聂伯河以西。经过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动的日托米尔-别尔第切夫战役1943年12月24日—1944年1月14日)和罗夫诺-卢茨克战役(1944年1月27日—2月11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发动的基洛夫格勒战役(1944年1月5—16日)和科尔孙-舍甫琴柯战役(1944年1月24日—2月16日),乌克兰第3和第4方面军联合发动的尼科波尔-克里沃洛格战役(1944年1月30日至2月29日),乌克兰第1和第2方面军联合发动的普洛斯库洛夫-切尔诺夫茨克战役(1944年3月4日—4月17日)和乌曼-博托善战役(1944年3月5日—4月17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发动的敖德萨战役(1944年3月26日—4月14日),最后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发动的克里米亚战役(1944年4月8日—5月12日),到1944年春天,除最西边的利沃夫地区外,乌克兰全境都已解放,德军撤退到罗马尼亚和波兰。不幸的是在此期间(1944年2月29日)瓦图京在前线遭“乌克兰起义军”伏击,伤重不治于4月15日去世,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由朱可夫代理。
在此期间,1944年1月27日,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872天的包围也被彻底打破。
乌克兰国土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比居第三位的法国还大近5万平方公里,解放乌克兰,可不是一件小事。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战役德军都大量被歼灭。这些战役也都是斯大林在他“左膀右臂”协助下指挥的,朱可夫负责协调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的行动,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的行动,两人每天都要定时向大本营报告战事进行情况,有紧急情况则需立即报告。乌克兰战役开始时华西列夫斯基就曾因没有及时报告受到斯大林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