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从“领土方案”到“最终解决”(第3/4页)
除了针对犹太人的灭绝行动,早在1939年纳粹还开始了另一项同样反人类的罪行,那就是所谓“安乐死计划”。它所针对的,是纳粹所说心理上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德国人。到1941年8月因引起公众不安而不再执行为止,被这个“计划”杀害的德国人(并非犹太人!)超过万名,大多数是用一氧化碳窒息而死的。
1942年1月20日,海德里希在柏林市西南郊簸箕湖召集党卫队高级军官开会,那就是臭名昭著的“簸箕湖会议”。会议通知上附有纳粹二号人物戈林给海德里希的一个指示,要求他们讨论在整个欧洲范围内“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海德里希告诉与会者,凡是不适合服劳役的犹太人都要杀死;那些经过强制劳役仍能活下来、显示了顽强生命力的犹太人也要杀死。纳粹对犹太人的政策由“排犹”变成了“灭犹”。
1942年7月,纳粹党卫队和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头目希姆莱提出一个消灭犹太人的行动日程表,那个行动被命名为“莱因哈德行动”。为实施这个“行动”专门建立了三个毒气杀人中心,两个位于波兰东南部、离卢布林不远的别乌泽茨和索比波尔,另一个位于华沙东北的特雷布林卡。被纳粹用毒气杀死的犹太人,在别乌泽茨有60万,在索比波尔有20万,在特雷布林卡更高达75万~95万。其他集中营则兼具强迫劳役与肉体消灭两重职能,这里面最著名的无疑就是建在上西里西亚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它位于波兰南部大城市克拉科夫西南大约50公里处,原来是一个只有12,000人的小镇,有一个奥地利骑兵留下的营房。那里建了三个集中营,小一点的叫“Auschwitz I”(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建于1940年4月,当时是为了关押波兰政治犯和从德国本土转来的囚犯。大一点的叫“Auschwitz II”(奥斯威辛二号集中营),也叫“Birkenau”(比克瑙,波兰名字Brzenzinka,布热津卡,意思是“白桦林”),始建于1941年10月,1942年8月专门设立了女犯部。它是一个“灭绝营”,专门建了四个设计成淋浴室样子的毒气室,使用由杀虫剂公司生产的一种叫做“Zyklon-B”的氰化物毒气,配有四座焚尸炉,每天可杀死2万人并把他们的尸体化为青烟。在奥斯威辛周围还建了约40个“卫星营”,主要关押苦役犯,它们被统称为“Auschwitz III”(奥斯威辛三号集中营)。
囚犯开始是用汽车运送的,后来因为运输量太大,修筑了专门的铁路线,改用火车运输。囚犯到下后即被分成三组,第一组是纳粹认为已经派不上用场的人,送往比克瑙,几小时内就直接送进毒气室。第二组是身体强壮一点的人,送到各个苦役营(Arbeitslager),为法本(I. G. Farben)、克虏伯(Krupp)等德国公司开设在那里的工厂工作。法本是德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克虏伯则是以生产大炮闻名的军火工业巨头,犹太囚犯主要是做危险和有害健康的工作。根据留下来的记录,在1940-45年间,在奧斯威辛服苦役的囚犯大约有40万人,其中34万人被折磨致死。这告诉我们,苦役营其实也是一种“灭绝营”,用纳粹的话来说就是“通过苦役灭绝”。第三组是一些特殊群体,主要是双胞胎和侏儒,他们被送到有“死亡天使”之称的纳粹医生约瑟夫·门格勒(Josef Mengele,1911—1979)手里,成为医学实验的牺牲品。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奧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只有约7,600人。纳粹撤退时掳走了没来得及杀害的囚犯58,000多人,他们中许多人后来也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其中就有以《安妮日记》为世人熟知的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1945)和她的姐姐。她们被转送到汉诺威附近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Bergen-Belsen),后来因伤寒死在那里。1982年我曾去过那里,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林,原来集中营的建筑只能在图片上看到了。它是1945年4月15日被英国军队解放的,为防止瘟疫扩散,一把火烧掉了一切。凑巧的是,就在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无意中在西安文艺路旧书店买到一本德国1983年出版的《安妮日记》德文版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为“费舍尔袖珍本图书”之一,版权页上注明是该书“未删节本”1983年3月印行的第57版,印行10万册,累计印数200万册。当时联邦德国人口还不到5,000万。
在奧斯威辛被用毒气杀死以及因饥饿、疾病而死亡的人有多少,已无法知晓。被送去服苦役和用作医学试验的人还留下了档案,到下后即被直接送进毒气室的人则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不同研究者估计的死亡数字在150万到400万之间,曾任集中营司令官的鲁道夫·霍斯(Rudolf Ηöß,1900—1947)战后在波兰受审并被判处绞刑。他被指控杀害了350万人,但他辩解说:“不,我杀害的只有250万人,其余的人是死于饥饿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