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献面记(第16/18页)

我走出了时空分割线,先冲进厕所去清理自己,好不容易弄干净了才出来。公司的姚总上来和我握手,满面堆欢地说:“小林啊,这次——”

我不及和他寒暄,忙问道:“姚总,汉朝以后是什么时代?”

“小林你逗我呢?三国嘛。”

“那三国以后呢?”

姚总看我不是在开玩笑,可能想到了什么,笑容渐渐收敛:“三国以后就是……三家归晋吧。”

“晋朝以后呢?”

“晋朝以后是……是……对了,是五代十国嘛。”

完了!我的一颗心往下沉,果然历史被改变了,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都不见了……

“姚总,是五胡十六国……”罗秘书过来,在他耳边小声纠正。

“哈哈,对,是五胡十六国……”

靠!我懒得再问他,直接冲出大厅,跑到资料室里,从架子上抽出一本《中国简史》,直接看目录:“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明清……”看起来,没有任何改变。

我把这书扔开,又从架子上抽出了一部厚厚的《三国志集解》——其实这本书的存在已经证明历史没有什么大变。但我还不放心,翻到正文第一页,正是《魏书·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我也无暇细看,直接翻到《武帝纪》最后,写的是: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很清楚,曹操仍然死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和之前毫无出入。怎么会是这样的???

再翻回到曹操传记中间,赤壁之战前后的历史也看不到任何改变,华容道的部分,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和我记得的内容一模一样,但是我是亲眼看到曹操被关羽斩首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郝思嘉让人好好照顾Bobbi后,换了套衣服也过来了,凝视着同一段话,脸上也是大惑不解。我问她:“刚才我们都看到曹操被关羽杀了,对吧?”

“当然,这么可怕的场景怎么忘得了?”

“但历史书上根本没有写啊!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们的幻觉?”

“哪有那么清晰的幻觉?”郝思嘉紧蹙着眉头,“这一切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原因。”

我们在讨论,姚总进来了,问我究竟怎么回事。我哪敢实话实说,只说害怕无意中改变了历史,引起严重后果。问姚总拿出发前的资料来比对。对来对去,也没有发现什么不同。曹刘二军交战的时候,该地区正好被大雾遮挡,从太空中什么也看不见。

姚总还想再问,郝思嘉随手签了张支票给他,让他去领剩下的尾款,他才乐得屁颠屁颠地走了。我颓然倒在沙发上叹道:“明明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么史书上一点变化也没有?”

“不,还是有的。”郝思嘉忽然说。

“什么?”

郝思嘉指着《三国志》上关于华容道的那一页道:“你没有发现吗?”

我大惑不解的摇摇头,郝思嘉解释说:“刚才这段话后面本来还有一段话,我记得很清楚: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也就是说,曹操从华容道逃生后,嘲讽刘备没有及时追击,如果在曹军经过沼泽地时能够追上,再用火攻,曹操就死定了。”

“对啊。”我也想起来,“出发前是见过这段记载的,怎么会不见了?”

“这很好解释。”郝思嘉说,“就是曹操不能再说那段话,因为刘备的部队确实追上了曹军,发生了接触,再这么说就是自欺欺人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确改变了历史?”我问,“但怎么可能只改变这么一点点呢?曹操被关羽斩首怎么说?”

“你还想不明白吗?”郝思嘉却似已经明白了什么,“既然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的确发生过,而后面的历史又没有改变,逻辑上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并没有死。”

“可他的脑袋都被——”

“那个人,应该不是曹操。”

我的嘴惊得合不拢:“不、不、不是曹操?那他是谁?难道是平虏将军朱灵?可他一直自称丞相啊。”

郝思嘉紧蹙眉头,苦苦思索:“曹操素来狡诈多智,曾经在接见匈奴使者时让别人代替自己,又设下七十二疑冢,让人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坟墓……在赤壁之战后的危急时刻,难道他没有应对突发之变的计谋吗?如果他不是曹操,如果曹操不是他,那么……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