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第4/5页)
在创作方法上,塞万提斯善于运用典型化的语言、行动刻画主角的性格,反复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人物的个性,大胆地把一些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交替使用,既有发人深思的悲剧因素,也有滑稽夸张的喜剧成分。尽管小说的结构不够严密,有些细节前后矛盾,但不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欧洲在此以前的小说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创作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物形象
在塑造唐·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唐·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元小说性
读者都知道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部小说,塞万提斯当然也意识到他在写作的正是堂吉诃德的故事。但是他佯称堂吉河德在期待着一部关于他经历的书。更耐人寻味的场景在小说第二部中出现的对小说第一部的批评与讨论。第二部第三章中堂吉诃德、桑丘与朗、·卡拉斯科三人的对话可能是世界文学中最非同寻常的对话;人物在谈论创造出他们来的作品现在正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十分畅销。堂吉诃德设想的美好未来,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他是白纸黑字的书中的英雄。参孙讲述读者们的不同反应:有人喜欢君堂吉诃德大战巨人,有人说最伟大的是堂吉诃德放走了苦役犯;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堂吉诃德总是挨打;大家都富欢桑丘的语言幽默风趣,但是觉得他想当总督的理想太不切实际……人物甚至还继续讨论了作者是否会写《堂吉诃德》第二部的问题,但是我们其实正在阅读的就是《堂吉诃德》的第二部。
在小说第二部中,堂吉诃德与桑丘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是存在于一本小说之中,而要作为“真实”的人与“书本中的堂吉诃德和桑丘”展开比较。但结果同样是两难的:如果“伪书中的堂吉河德与桑丘”被证实为虚构的,那塞万提斯的《堂吉词德》第一部也不过如此,何谈“真实”,塞万提斯的解除这种尴尬的方法是,权且把《堂吉河德》第一部中出现的堂吉诃德与桑丘的经历,当作是与“真实”的堂吉诃德与桑丘的经历的一种偶然的一致来加以处理。这样,既维护了堂吉河德与桑丘的存在真实性,也指明了“伪书”的虚假。
在《堂吉诃德》中,可以明显地发现新旧文本间重构和被解构的过程,并形成了互相参照、相互解释和显义的表现效果,真正实现了其因戏拟而产生的文本性目的。在《堂吉诃德》小说的叙述中,采用了多种声音表述,在文本的语言风格上,具有复杂且奇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1.因为个人的经历复杂多变,情感丰富多彩,会使语言和声音,语调和语气的表达多种多祥。2.在过去的流浪汉小说、骑士小说、悲剧、史诗等各种文本里,突出的是戏拟。在戏拟中采用了单调的、崇高的声调,同时应用了较多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堂吉诃德》为了准确地反应作者的真实意图,而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组织起来,通过作品来体现,其表现方式有:混合语言,引用由他人的语言和主人公的语言,插入其他体裁内容。同时,桑丘语言和堂吉诃德语言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桑丘的语言风樱幽默、充满狡黠和机智,常常会不自觉地引用一大串民间的歇后语和谚语,更加反衬出骑士话语的荒诞不经。而堂吉诃德在滑醒的时刻,却往往有着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思考,并在不经意间向读者传达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信息。当然,小说中的视角变化和转换,也体现出了多种语言及声音。
作品影响
《唐·吉诃德》书中写的人物有七百多,是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著。《堂吉诃德》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品出版后,上至宫廷,下至市井,到处传诵。如今已用100多种文字译成数百种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