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7/11页)

此刻,王科达的心情已经比在客栈时舒畅了许多。原以为大昌客栈的事彻底没戏了,没想到杨奎关键时候没有掉链子。在看人这方面,自己还是比夏继成更具慧眼。

“杨奎确实不错。客栈这边虽然失手了,但他很敏锐啊,马上揪出来两名假油漆工,有可能查下去就是一锅端。”他说得有几分得意。

夏继成长叹一口气:“所以说,还是你好命啊,科达兄。”他悻悻地望向窗外,似乎已经开始琢磨起教顾耀东打麻将的事。

在乡村气息十足的松江郊外,一栋年久失修的老宅子已经被各种爬藤植物占领了。墙上停了几只乌鸦,呱呱叫着,备显凄凉。杨奎和一众警员站在老宅门前,目瞪口呆。

一名警员问道:“杨队长,是这儿吗?”

杨奎低头看看手里拿着的户籍底卡,又抬头看看面前的老宅子:“张明文,张明武,松江县九亭镇老街13号,没错啊。”他上前轻轻一推,门吱呀开了,里面荒草丛生,破败不堪。

警员们在荒废的院子里四处查看,一名老农背着鸡蹒跚而过。

杨奎喊道:“哎!等会儿!”

老农停下脚步。

杨奎:“住在这儿的人是叫张明文、张明武吗?”

“是啊。”

“人呢?”

“早死啦。”

杨奎一怔:“死了?”

“都死五六年了。肺痨,十痨九死啊。”背篓里的鸡“咯咯咯咯”叫个不停,老农颤巍巍地离开了。周围又恢复了寂静。

警员们面面相觑。一阵冷风吹过,院子里的荒草簌簌晃动,众人不寒而栗。

广阔的田野上,一条马路蜿蜒而过。沈青禾的货车沿着平坦的马路,迎着阳光朝远处驶去。车后面坐着的,正是那两名乔装油漆工的警委行动队队员。如果不是夏继成提前准备了文武兄弟的一套证件,事情也许不会这么顺利。

货车最终停在一条僻静的小河边,警委的同志已经在船上等着他们。沈青禾送两名队员上了船。“船上的同志会带你们撤离。等这件事平息了,你们再回来。”

一名队员和她握了握手:“辛苦你了。也替我们谢谢白桦同志。”

沈青禾笑着说道:“保重。”

小船静静地驶离了岸边,顺流而下,消失在远处。

刑一处的处长办公室敞着门,两本证件“嗖”地飞了出来,掉在地上。外面的人小心翼翼地瞅了瞅,是“文武兄弟”的证件。再朝里张望,只见杨奎和另几名弟兄正在挨训。

王科达:“还‘文武双全’?两个大活人,说变成死人就变成死人?你们就一丁点儿线索都找不出来?”

众人都臊眉耷眼不吭声。杨奎犹豫半天,吞吞吐吐地:“处长……其实,我这儿还有一个东西,就是不知道算不算线索。”

“什么东西?”

杨奎把顾耀东给的钥匙拿了出来:“这是顾耀东那晚捡到的,说是从那个逃走的人身上掉下来的。”

王科达拿着钥匙看了片刻:“然后呢?”

杨奎很认真地指点给他看:“您看,这上面写了两个字——‘铭玉’,应该是生产钥匙的公司名字。说不定从公司能查到点什么。”

王科达看了他片刻,从自己身上掏出钥匙,扔在桌上:“把你们的钥匙通通拿出来。”

杨奎和众警员赶紧拿出钥匙,在桌上一字排开。

“睁开眼睛,好好看一看。”

杨奎仔细一看,六把钥匙五把都写着“铭玉”。

王科达:“上海五百多万人,五百多万把钥匙,两百多万把都是铭玉公司生产的,你告诉我怎么查?顾耀东是傻子,你也傻了?”

警局走廊的窗户边,杨奎“啪”地将钥匙拍在窗台上,冲面前的顾耀东吼道:“上海五百多万人,五百多万把钥匙,两百多万把都是铭玉公司生产的,你告诉我怎么查?你是傻子,当我跟你一样是傻子?”

顾耀东被他吼得缩头缩脑。

“滚!赶紧滚!看见你就来气!”杨奎气得一把将钥匙扔出窗外,转身就走。

午休时间的警察局很安静。大家都在房间里打着瞌睡,只有顾耀东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到处扒拉着。远处的草丛里,一个什么东西闪着银光。

顾耀东赶紧跑过去,果然是那把钥匙。他刚要伸手去捡,一只脚伸过来踩住了钥匙。他抬头一看,是夏继成。

夏继成看了他几秒,这才挪开脚,慢慢地捡起钥匙,递给了他。

顾耀东:“谢谢处长。”

“嗯。”

顾耀东想说点什么,最后还是没开口。他恭恭敬敬地后退几步,转身要走。

“顾耀东?”

“到!”

夏继成笑眯眯地:“没事。走吧。”

顾耀东“哦”了一声,离开了。夏继成摊开手,手心里是被他调包过来的沈青禾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