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2/3页)
礼堂内掌声经久不息。
程迟音跟着鼓掌,耳麦内同声传译过来的意思有些并不十分到位,但还是能感受到这位教授对数学的热爱,她的心绪微微起伏。
费迪南德笑了一下,朝镜头挤了挤眼睛:“再有就是,IMO已经有近十几年特别奖空缺,今年会有孩子给我个惊喜吗?”
礼堂内大家善意地笑起来。
特别奖?
程迟音眨了眨眼,她从梁贺老师那儿了解过特别奖是怎么回事。
IMO难度摆在这儿,但总会有那么一些数学天赋过人的选手可以摘下满分桂冠。
然而满分并不是IMO的终点,比满分更难拿到的,就是这个所谓的“特别奖”。
这个奖项规定是,一道试题,如果某个选手有着独到的解答,这个解答比组委会官方事先拟定的标准答案还要更漂亮、更简洁,就可以拿到这个特别奖。
近十几届IMO中,这个奖项都处于空缺状态,是无人有资格领奖的境地,可见有多难得。
讲完这段,费迪南德教授宣布起竞赛规则。
规则很简单,考试时间为两天,每天四个半小时。一天3题,一题7分,两天一共六道题42分。
宣布完竞赛规则,全场再一次鼓掌。
费迪南德教授顿了顿,抬手示意,掌声停下来。
透过镜头,大家察觉到这位学术成就不菲的教授情绪有了些变化。
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良久,费迪南德教授苍老的声音才再一次传遍整个礼堂:“除了在场的106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今年,我们还将迎来一位特殊的选手。”
特殊的选手?
大家愣了一下,相互对视一眼。
费迪南德教授环视下面肤色人种各异的选手们,缓缓说道:“这位选手在今天之前,通过面试证明了自己有参加IMO的实力,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
大家注意到费迪南德教授在用“it”它代指那位特殊的选手。
费迪南德教授朝主持人点点头,礼堂屏幕播放起一个英文短片。
屏幕里出现一个中年人的身影,旁边浮现英文介绍。
这个中年人是一家著名跨国科技企业研究团队的一员,名叫迈伦·邓斯坦。其所在的企业领跑科技领域,企业市值突破两万亿元,开发的操作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迈伦面向镜头侃侃而谈:“有人在问这几年我在忙些什么,现在,我想我可以为你们介绍了。”
随着迈伦的话语传出,耳麦中同声传译翻译成各国语言输送到选手们耳边。
“毫无疑问,IMO作为世界顶级数学竞赛,是一场最能代表人类智慧的比赛。”迈伦引领着镜头,走到一个约莫半人高的机器跟前,介绍道,“这个小家伙叫艾萨克。”
“过去五年我们在做的一项努力是,训练AI在这场顶级数学竞赛中获得金牌。”
礼堂内一片哗然。
大家瞬间意识到,费迪南德教授所说的特殊的选手,恐怕就是这个名叫艾萨克的AI机器人。
迈伦从桌上拿了一张试卷对着镜头晃晃,然后递到艾萨克跟前,只见这个小机器人扫描过试卷后,拿起笔在纸上写起字来。
迈伦充满骄傲地看着它:“我们把IMO看作是一个场地,一个可以用来证明AI能成长到像人一样思考的完美场地。”
“如果艾萨克可以赢得竞赛,足以说明它在认知层面的某个重要维度上,已经可以和它的创造者——人类相匹敌。”
程迟音默念了一句这个AI的名字,艾萨克,Isaac,居然冠以牛顿的名字,看来迈伦对这个AI信心十足。
礼堂内各国选手陷入安静中,面色冷肃,此时此刻他们不由自主想起几年前一场围棋领域的人机大战。
有人说历史上人类的自尊心曾受过三次严重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地心说,原来宇宙并不是围着地球转的;第二次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指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并非生而高贵;第三次是弗洛伊德提出本能说,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无差异。
那么这第四次就是人类最顶尖的棋手同AI对弈,输给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人工智能。
短片中,迈伦继续介绍着艾萨克:“过去五年,我们不断让艾萨克学习更多数学知识,利用数学库,艾萨克已经掌握全部大学数学课程知识。”
“当然,更难的点在于如何教会艾萨克利用它学到的数学知识。”
“我们以往届IMO的全部题目作为赛事脚本,提炼出题目背后的技巧和策略以供艾萨克学习,而后面对新的、未知的题目,艾萨克将会产生成百上千个解题思路,依次进行验证,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题方案。”
听着耳边传来的翻译声音,程迟音陷入沉思。
事实上IMO和物理竞赛不同,物理竞赛需要选手掌握大学本科的知识内容才有资格踏进,但IMO对数学知识的储备要求并不算高,至少不需要掌握高等数学就能做出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