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四年。(第3/3页)
“诸位对于武试,还有什么看法吗?”霍翎微微一笑,对众人道,“如果还有什么看法,都可以提出来议一议,这样也能让第三届武试办得更周全,为朝廷选拔出更多的将才。”
其他同样想要上书挑刺的人,闻言都默默止住了步子。
太后都说了还会继续办第三届武试,他们还站出来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
口子已经开了,就不是他们这些人能够轻易堵回去的。
大朝会结束后,霍翎再次召见周嘉慕。
周嘉慕一见到霍翎,就高兴道:“娘娘英明。”
旁边的无墨没忍住笑出声来,对霍翎道:“娘娘,有没有觉得周将军这话很耳熟?”
霍翎故作回忆:“确实耳熟。几天前刚听过一次。”
周嘉慕噎了一下,仔细回忆,好像还真是。
周嘉慕努力为自己找补:“可见娘娘在微臣心目中,是真的英明神武,神采盖世。”
霍翎说:“这话听着倒新奇不少。”
笑过以后,霍翎正色道:“周将军在京师待得还自在吗?”
周嘉慕道:“自在。”
“那是京师更好,还是边境更好呢。”
周嘉慕先是一愣,旋即,他眼中燃起一缕希冀的火光:“娘娘,您的意思是……”
霍翎从来都不打算闲置周嘉慕,她将周嘉慕放在京师,放到辉武阁大学士的位置上,只是想多观察一下周嘉慕。
在武试一事上,周嘉慕表现得很符合她的心意。
所以霍翎觉得,火候已经到了。
霍翎打算任命周嘉慕为燕北副将,让他带着一半的考生一起赴任。
周嘉慕立刻道:“娘娘,这一半的考生,包括秦虎吗?”
他也算是悍不畏死了,每次打仗都会冲锋在前。
但他个人气质不够勇武,就缺像秦虎这样的猛将,随他一起冲锋陷阵、杀敌破军。
霍翎笑道:“自然是包括的。这样的虎将,就应该用在燕北这样的地方。”
……
有关武试的推行和落实,算是霍翎和文盛安之间少有的默契。
霍翎想提拔寒门,文盛安也乐见勋贵武将被打压。
但在武试之外的很多朝政上,霍翎和文盛安的冲突从未断过。
比如说霍翎有意放一些低阶太妃出宫,允许她们归家自由婚嫁,文盛安不知道从哪儿收到了风声,和陈浩言一起反对。
有他们两个辅政大臣带头,反对的声势十分浩大。
如果说太妃之事只是一件比较小的冲突,那霍翎和文盛安之间最大的冲突,还是在季衔山的事情上。
文盛安对于霍翎住在寿宁宫一事,其实十分不满。
只是因为季衔山年纪还小,文盛安只能将不满压在心底,无法宣之于口。
盼啊盼啊,盼星星盼月亮的,可算是把季衔山盼到了六岁。
等季衔山六岁生辰一过,文盛安就上了折子——
娘娘,陛下该迁宫了。
他已满六岁,可以独自居于太和殿了。
霍翎当时就气笑了,这是有多迫不及待。
其实霍翎早就命人收拾好了季衔山的行李,也安排好了去太和殿伺候的人手,但看到文盛安这么急,她反倒不急了。
抻了文盛安一个月,直到其他朝臣也都有了动静,这才开始给季衔山迁宫。
霍翎原以为文盛安下一步就该上折子,劝她从位于前朝的寿宁宫,搬回位于后宫的慈宁宫了。
文盛安也确实上了折子,但他要说的并非霍翎迁宫一事。
他很清楚,在天子大婚之前,太后绝不可能退居后宫颐养天年。
因为先帝遗诏上明确写着:新帝大婚之前,军国大事,兼取皇太后处分。
所以文盛安在折子里提及的,是季衔山的教育问题。
一个长于妇人之手的君王,绝不是朝臣所期盼的明主。
而且最重要的是,太后对陛下的影响已经够深了,他不能再坐视太后主导陛下的教育问题。
要知道这几年里,太后一直鼓励民间创作教育孩子的歌谣、诗文。
甚至在天下范围内广收通俗易懂的文章,编纂成册用以给天子启蒙。
这当然是好事。
但文盛安彻夜翻看过那些书籍,里面有不少内容,都取自《孝经》,和孝道有关!
太后分明是想教导出一个遵从孝道,对她言听计从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