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3/4页)
尤其是在郑皇贵妃出现之后,父皇渐渐将心思都放在了他们母子身上,而他作为太子,作为大哥,因为已经得到了永嘉帝能够给他的最好的一切,所以他必须要拿出风度来,照顾弟弟,友爱手足。
有时候周承翊都恍惚觉得,自己是那个局外人,三弟和郑母妃才是父皇真正的妻子和儿子。
但是如今,想这些都没有意义了,随着永嘉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周承翊既要处理三皇子乱党一事,又要处理原本永嘉帝要处理的奏折。
三弟的谋逆之事,父皇已经划出了底线,那么为了惩治乱党,同时又要为了将来他登基时候的顺利,手段不能太狠烈让人觉得他残暴无情,也不能太温和让人觉得他可以任意欺瞒踩踏,其中的度就有些难以把握。
而那些奏折更是堆积如山,以前周承翊跟着他父皇学过如何处理这些奏折,但他也只是在旁观看学习,并没有真正独自去处理这些奏折的时候,大周朝幅员辽阔,中枢上的事情已经有百八十件,又有地方上的大小事务无数,实在是让人头疼不已,但是他若处理不好,呈给他父皇看过后,恐怕就要吃瓜落了。
最近因为身体上的不适,以及三弟和郑母妃之事,父皇在外人面前还端着君主之风,可是当只有他们父子二人时,父皇已经阴晴不定过好多次了,更是因为周承翊在有些政务上的处置不当,而狠狠责骂了他,一点情面都没留,让周承翊再处理这些奏折的时候更加小心翼翼。
他不仅仅要针对奏折上所写的问题做出回应,还要揣度他父皇看到这份奏折后的反应想法来批复,实非常人所能。
周承翊也有自己的东宫班底,可是詹事府内刚刚出了一个周成祥这样的叛徒,詹事府内还没有篦过一遍,又如何敢随意用人?
太子的日子也不好过,坐马车回宫的路上,还要争分夺秒继续批阅奏折。
正当周承翊凝眉思索手中的奏折该如何批复的时候,他的心腹太监夏正明给他送进来一份帖子。
周承翊翻开一看,一手熟悉的漂亮字体就映入了眼帘。
这个字他认得。
当时知道二弟宁王随意绑了沈江霖回府后,周承翊才知道他这个做事糊涂的二弟居然是因为痴迷一本话本子,才将沈江霖给绑回来了。
周承翊因为谢识玄之故,举手之劳救下了沈江霖,好奇之下命人将沈江霖写的那几本《求仙记》搜罗进宫看了一遍,一直到看完之后,周承翊才理解了宁王为何会如此冒失了。
后来宁王当先拿到了沈江霖的手写本结局书后,还没看完就被周承翊索要走了,让宁王郁闷了许久,一直到现在,沈江霖的最终完结本手稿还在他的书架上放着。
看多了沈江霖的字,哪里会不认得?
一想到沈江霖和谢识玄的关系,周承翊脑海中马上就知道了沈江霖这封拜帖的真实意图在哪里。
最近谢识玄求见过他多次,但是周承翊都以自己公务繁忙为由拒绝了,他有自己的考量,谢识微的事情不会波及到谢识玄,但是周承翊也不会因为谢识微是谢识玄的大哥就网开一面。
若是谢识玄叫别人来做说客,周承翊不会理会,但是既然是沈江霖……
周承翊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给沈江霖见一面的机会。
东宫就在皇宫之内,周承翊不方便在东宫见沈江霖,想了一下后,周承翊命人前往自己在宫外的别苑。
沈江霖到的时候,“西苑”门口已经有个门子等候在此了,十分有礼地将沈江霖请了进去。
此处地界位于城东,宅邸大门修建的十分低调,但是里面却是别有洞天,三步一景、五步一阁,透过两边抄手游廊的花窗看去,可谓是移步换景,每一扇花窗外都是特定的植物景色,美轮美奂。
沈江霖不由得放慢了脚步,仔仔细细看过去。
走过这一段游廊,再往前走便是一丛竹林,而这里连接游廊是以竹为廊,再走过去便是一条临水小桥,小桥下方有一座精美石舫,此刻石舫两面窗棱全部打开,宛如一艘真正的小船静静立于水面之上。
“沈二公子,到了。”领路的人将沈江霖引到了后,便束手行礼退去。
太子周承翊听到了动静,竟是亲自出来含笑相迎:“沈翰林,久仰大名,不曾有机会单独说过话,里面请。”
沈江霖没有想到周承翊如此“热情”,有些受宠若惊地被周承翊拉着手往石舫里走。
这与他预想中的见面场景压根不一样啊。
沈江霖是受谢识玄之托,有求于人,而且求的这个人,还是一国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不是发生什么惊天意外之事,周承翊登基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