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3/4页)

相比之前,他们有了更多反抗的手段,还知道什么是规则内,什么是规则外。

有家农户甚至道:“要是我儿女之前就识字,绝对不会签什么契约,那契约便是欺负咱们不认字,胡乱写的。”

识字了!

还要学律法!

这还了得?

更可怕的,还是他们自家子弟,开口便是:“要做纪大人那样的好官好人,否则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总觉得,自己好像被儿孙给骂了!

更多人却很明白,就算以后纪楚不在,那些原本任人宰割的百姓,却也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学了更多东西,明白更多道理,别说还有乡兵。

那乡兵,可是他们自己人。

这样的变化不好吗?

其实也不不错的。

大户们也觉得,本地治安好起来了,条件也好起来。

就连匪贼都提前拦在城门外。

纪县令的存在,是好事。

无论谁都不能否认。

说起纪楚,他的事情终于忙的差不多,可以带着班凯班贤两兄弟去沾桥了。

现在二月初,按理说纪楚应该早就去了,但一时没走,就是处理各地修路的事。

依旧是李师爷跟谢主簿主持,还有范县丞带队。

天气稍一暖和,就可以动工了。

魏家镇先开始,接着是呼文村,以及其他各地陆陆续续开工。

最麻烦的,一个是通拜村,因为他们有两条路要修,一个通往县城,一个通往沾桥县。

好在银钱都是衙门出,他们能派出人监督就好。

另一个便是县城通往州城的官道。

县城大户们颇有些不情不愿,却也知道再怎么磨蹭也没用,在官府催促下,咬牙拿出不少银子。

修路到底是好事。

不过他们也有要求。

“纪大人,修路可是大功德,其他地方修路,向来会记上捐钱人的名字家族。”乡绅们说的时候,语气是委婉的,但态度却很迫切。

一整个冬天,他们终于琢磨出东西。

路要修,钱要捐。

但能不能留个好名声啊。

修桥铺路,是该立个石碑的吧,他们可捐了不少银钱呢。

纪楚看着他们笑,没说成不成,只向纪振招招手。

只见纪振从后面拿出一块红纸覆盖的板子,从上到下,依次那些县城各家大户的名字。

那谁在上,谁在下?

众人挤着上前查看,其中的张姓人家兴奋道:“我家!第一!”

他家捐了四百两!

在第一!

哈哈,就知道多捐钱有用。

这张家人本就信服纪县令,而且他家货物不少,正是需要官道的,所以在捐钱时也就多拿了点。

当然,只要多拿一点。

因为第二名的吴家,捐了三百八十两。

就因为差了二十两,他吴家排第二?

凭什么啊。

第三名更加委屈。

“我家也捐了三百八十两,为什么是第三?!”

“你家给钱给得慢。”李师爷直接补充。

纪楚笑眯眯的,在一旁听他们说话,还跟班凯班贤打招呼。

班凯班贤正奇怪呢,怎么衙门正堂还吵起来了。

纪楚笑着道:“看热闹就好。”

眼前果然热闹。

“我家要再捐五十两,成为第一。”

“我先说的,我家才是第一!”

“一百两,多一百两就能当榜一。”

大户乡绅们没想到,纪大人早就想刻石碑了,甚至还提前做了排名。

可他们还没想到,纪县令把各家捐钱多少也写出来。

捐的多就能排第一,就能让后世人都知道他们家族的慷慨大方,那肯定要争第一啊。

大家差距又不大,凭什么让对方抢先了。

李师爷那边拿着毛笔,谁家多给银钱,就在板子上立刻更改。

如此直观的感受,对在场不少人冲击很大。

只差一点点,自家就是第一!

为什么不努努力呢?

在现场的大户乡绅们头脑发热,觉得不能输。

没在现场的人颇为冷静:“不就是个石碑,名字在上面便不错了。”

“纪大人说,等路修好了,就把碑立在县城的界碑旁,还说每年派人描红,一定要格外醒目。”

冷静的人依旧道:“不用,都是花银钱买面子。”

如此冷静的人却被家里族老再三催促:“不过多一两百银子的事,某某对头家已经去送钱了,他家排名要超过咱们。”

“你们想丢人丢一辈子吗?”

“还不快去,想让自家祖宗丢人吗?以后在祠堂里,你抬得起头?”

话说到这份上,再冷静的人也会被赶着过来。

没办法,谁让面子大过天。

怎么办,感觉又被纪大人拿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