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第4/6页)
“而且摘完棉花还要去籽,等到十月下旬才需要。”
蔡老头的倔脾气又上来,焦急道:“但那会天气都冷了啊,你们曲夏州天气冷得还早,估计早就下雪了,这要怎么办?”
本来棉花就是御寒用的。
不能把棉絮弹好,很影响使用。
错过了冬日,那岂不是白费了这些东西。
蔡老头焦急万分,奋力改进机器,甚至说了很多纪楚根本听不懂的数学公式。
众人写写画画,到晚上都不歇息。
林元志看着场景,惊愕万分,指了指这些匠人,再看看自己。
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可他们对比起来,自己才是更低的那个。
纪楚同样感慨。
如此有钻研精神的工匠,不该被区别对待。
不过他也工夫想太多,还是配合各地收棉花才是。
十月初五,十个地方,种下的三千亩棉花终于开始收获。
种植最少的是常备军那边,二十亩地,但他们后续管得很好,肥料充足,最低产量一百二十斤,最高产量二百一十一。
接着是另外六个县,他们都是在官田种植,每家一百亩,最低是九十七斤,最高一百九十二。
剩下阳顺种了五百亩,最低一百一十二,最高二百零二。
安丘则是八百亩,最低最高都跟阳顺差不多。
最后的沾桥,共计种植一千一百斤,最低竟然也有一百三十五,最高则是二百四十六。
产量最高的那户,自然是白婆婆家里。
经过白婆婆亲自照料的棉花,显然种得比任何一家都要好。
亩产最高,二百四十六!!!
纪楚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简直喜笑颜开。
按照白婆婆家十五口人来算,一个人能分到十六斤的棉花!
做成棉被服的话,棉衣为两斤,棉被为四斤。
每个人竟然可以得到近三套的棉被服。
大冬天的,有换洗的三件两斤重棉衣,还有三双四斤重的棉被。
这是什么感觉?!
估计小富之家都没这么多东西。
所以纪楚之前就说,一家种个三分地,就差不多了。
按照均产,一亩地为一百八十五,得个五六十斤棉花,基本就够全家用的。
听到这样的数字,如何不开心。
纪楚甚至已经想到,各家都盖上棉被,穿上棉衣的感觉了。
从他到任开始,就在解决的严寒问题,终于有了大跨越!
这也是冬日漫长地方的人,最需要的事情。
棉花不比什么乱麻芦花纸衣强上百倍?
纪楚去到白婆婆家的时候,她正在跟身边人传授种棉花的经验。
其实放在她年轻时,或许不会多说,因为这是家传的秘密,是能让一家人过好日子的秘密。
偏偏问她的是纪县令,之后甚至还出了书。
若种白叠子的技术再不传下去,真的要消失了。
不过后续的发展,是她这个老婆子没想到的。
纪楚甚至还在白婆婆家看到那匹马,至今还有不少人过来看这骏马,这同样是白婆婆荣誉的象征。
而今年的棉花产量,更让她的地位拔高一层。
如今的她再也不提死这个字,因为白婆婆知道,自己很有用,比自己想得还要厉害。
白婆婆看到纪县令时,还是无比感激。
谁能想到去年救济院之行,给她带来那么大的改变。
今年的她不再去救济院了,因为家里房子已经修补好,不会再漏风。
但给她的扶济物资依旧发到,谁让她年纪确实很大。
只是跟之前不同,白婆婆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吃白食,也不会觉得为此难受。
见到这样的场景,纪楚心里肯定也是宽慰的。
在各地摘棉花,剥棉花籽时,纪楚又收到来信了。
不出意外的,这次的信件里,依旧有周大人的。
周大人只有一个请求。
棉花!
他要棉花!
别管外面怎么说,他要棉花!
而且不用弹,他会把如何把棉花变得蓬松写下来,交给自己爹娘。
棉花机的作用是赶工期,让弹棉花变成方便的事情。
像周大人这样的望族,有的是人手动弹棉花。
纪楚甚至想回他一句:“就是因为这样,才不想把棉花给你们啊。”
不过去年他许诺过这事,而且周大人实在背了大黑锅,这棉花肯定要给。
周大人不仅自己想偷偷地用,还准备送回京城一些,让老父亲老母亲也用上。
老人家上了年纪,特别需要这种东西。
而且他母亲吃斋念佛,从不用整块的动物皮,每年只攒些羊绒之类的东西,更是非常需要。
当然了,周大人还强调,他同家人说了,不让他们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