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3/5页)
陇西右道这五个州府,冬日都是寒冷的。
一想到有那么好的东西,价格还不昂贵,不少人都无比艳羡。
“说是白如雪,穿到身上却暖和。”
“一家不用种太多就行。”
“别忘了,棉花能种,但还需要做衣服的布料,那也不便宜。”
“从永锦府弄点旧布不就行了,大冬天的,你不怕冷?”
还有人已经在可惜了:“可惜今年已经错过时间,否则咱们家也种一点。”
冬日有多冷,大家都知道,知道有好东西,肯定会心动啊。
有人问到纪楚这,他却直接道:“就算提前知道,只怕也不行。”
“一个是棉籽不够,如今曲夏州已经没有多出来的棉籽可供种植。”
“二是地理位置,曲夏州可以种,其他地方却不好说。”
还是那句话,如今的棉花是非洲棉,并非可以普遍种植的亚洲棉。
具体能种到什么地方,还要慢慢实验。
而且棉籽的缺口也是实际情况。
甚至如今来说,已经好多了。
如果在刚发现棉花的时候就大肆宣扬,那仅剩的棉籽,绝对不在普通百姓手中。
这两个问题,应该都能在明年慢慢解决。
明年的棉籽充裕,可以让更多地方试着种植。
棉花面积,肯定是越广越好。
种得越多,价格就没那么高。
纪楚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百姓可以穿到暖和的衣裳,盖着暖和的被子。
纪楚的希望,正是百姓们需要的。
所以来找他的人极多,有的想请教问题,有的想拜托他介绍白婆婆,好让白婆婆前去指导种棉。
还有些聪明的,则在预定弹花机。
工司户司坐下来商谈后,已经在处理弹花机的事。
四万亩的棉花,预计产量会在六千万斤左右。
不说全都做成棉被服,只讲曲夏州五十六万百姓所需,差不多也要弹近两百万棉花。
而去年一台弹花机一天,只能弹三十斤。
其中差距已经不用多说。
那弹花机至少要造五千台,才能在十几天内,弹够全州百姓所需。
如今六月下旬,距离九月底收获,也不过三个月时间。
所以像安丘沾桥两地,当地衙门早就有经验,很早就来问弹花机的事,就怕弹花机买得晚了,到时候百姓们一窝蜂过去,肯定会很麻烦。
工司这边,不少人才意识到,纪楚之前请主事签的文书,不就是跟弹花机有关吗。
请官学数科,帮忙改进机器。
好家伙,他们坐在这商量的事,正是纪楚早就想过的。
所以纪楚跟工司左都事一起去数科的时候,左都事还道:“幸好你提前说了这件事,还提前把蔡夫子请到咱们州城,否则弹花机的事更麻烦。”
纪楚不敢居功,但他也道:“蔡夫子很厉害的,之前安丘沾桥两地很多东西,都是靠他。”
说起这个,左都事还低声说了个八卦:“没错,咸安府那边极为后悔,现在不少人都说,不该放蔡夫子离开。”
本以为蔡夫子走了,他的徒弟们还在那,甚至家里的工匠作坊也在咸安府,不会出什么大事。
可咸安府众人逐渐发现,他们购置的磨油机器频频出现问题。
谁让徒弟们的主心骨不在,而且徒弟们的心思同样没在咸安府。
去年过年,咸安府衙门的态度不仅伤了蔡夫子的心,同样让弟子们难过。
对最厉害的匠人蔡先生都这样,那他们呢?
朝廷重视士人,轻视工匠,他们都习惯了,可真摆在明面上,还是让人觉得心寒。
这些工匠能做蔡一繁的徒弟,肯定也有其本事,有本事的人必然自傲,被这般对待,难免心灰意冷。
所以做事不算用心。
他们还尤其关注师父在曲夏州的情况。
刚开始师父被冷遇,大家心里有准备,但很快被其他夫子接纳不说,还收了不少正统科举的学生。
这让大家更心不在焉了啊。
一个地方,说你做的东西,都是奇技淫巧。
另一个地方,尊称你为夫子。
这待遇可谓天差地别。
这些原因,让咸安府磨油作坊屡屡出问题,就连官府也有些头疼,最后还是再三请求,才去解决麻烦。
“所以他们很后悔,甚至在想,要不要把蔡夫子请到他们府学做事。”左都事直接下结论,“现在愿意了,早干嘛去了啊。”
是啊,早干嘛去了。
现在这样想,肯定已经晚了。
旁的不说,蔡夫子又不是傻子,哪边真心待他,能不知道吗。
再者,这边有全力支持他的纪楚,其他地方呢?
已经吃过被州学排挤的苦,现在再回去,吃府学排挤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