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6/8页)

邓成跟张推官,以及家里的信也到了。

前面两个在新任地安顿好,也算给纪楚说一声。

家里则在夸棉花被褥好,去年就给家里寄了,今年又给这么多,全家都能用上。

其中一封信则是乐薇母亲口述,纪楚大哥写下来的,讲她身体好多了,下次有人参自己留着就好,他们出门在外很辛苦云云。

纪振也看到爹娘写的信,知道他还练武了,很为他高兴,不过还有一件事要抓紧。

翻过年纪振就二十一,也该说亲,让四叔四婶帮忙看看。

提到这个,乐薇反而更加上心,纪楚则完全没这个意识。

才二十一啊!说什么亲!

但也是这里的风俗,好在有乐薇在,他最后把把关就好。

要说纪振确实是个好孩子,倘若不是哑巴,婚事肯定早有着落,现在只能看情况了,也看他自己的意思。

纪振自己并不着急,他刚摸到练武的窍门,一心想精进本事,完全不操心这种事。

过年期间,众人便是在家长里短,杂七杂八中度过,日子也温馨自然。

不时传来关于棉花的消息。

但凡用到棉花,无不夸赞的,就算有些怨言,那也是觉得做得少了,棉花被不够厚实等等。

估计等到明年,各家还会再添置一些,毕竟他们各家都能种,用起来一点也不心疼。

同时还有不少地方官员,多是曲夏州以外的长官们给纪楚写信,询问他棉花的事,想问他们那里能不能种。

对于这个,纪楚的回答都是:“要先试试。”

他对此不能打包票。

这种非洲短绒棉,基本都只能在寒冷地带种植,又不能是东北广宁卫那种雪几尺厚的冷。

故而在哪种,能不能成,产量如何,都是未知数。

纪楚也不藏着掖着,只道:“明年开春,可以购置一些棉籽回去试试。”

当年曲夏州种棉,也是先小范围实验,最后才大面积推广,前前后后三年时间,这才成的。

能得到纪楚这句话,大家已经很满足了,之后又去请教白婆婆,以及购买白婆婆的棉花要术。

但凡有点想法的官员,明年都会拨处官田试着种植。

至于能不能成,全看老天爷了。

对此纪楚还提到另一件事:“还有一种棉花,在南宁府,又或者滇州府一带存活,绒毛更长,适应的范围更广,若有机会,可以找找。”

可惜他们这批官员,基本都是陇西一带的,想找西南东南那边的官员,就要再托关系。

交通不便就是这样,谁也没有办法。

好在许知州他们也会帮忙,知州的人脉肯定更广一点。

过完大年初一,剩下的时间也在互相走动。

没办法,要离开的人实在太多了。

安建三十五年,曲夏州州城衙门,又是另一番景象。

纪楚正式接任户司左都事的位置,从开年之后,便是正六品的官职。

四年时间,从七品到正六品,这个升迁速度着实惊人。

纪楚虽然早就从邓成那里得知,但他嘴本就严,只跟身边几人略略提过,其他人并不知晓。

故而消息传出,实在震惊不少人。

纪楚又升官了?!

新来的户司右都事不是取代他的位置,而是接替他,好让他再上一层楼?

就连右都事自己都吓一跳。

还好还好,自己去年年末来的时候,对纪大人很客气!没有失礼!

同时暗暗松口气,能跟着纪大人做事,更是求之不得的。

这位可是有真本事的。

刑司刘大人更为震惊,还道:“咱们过年没事就聚一起,你怎么一个字也没说。”

别说他了,小宋训导,蔡夫子他们也不知道啊。

纪楚好笑摇头:“总要尘埃落定再说,当时只是听到风声。”

也是,为官还是谨慎点好。

刘大人颇有些羡慕。

原本都是县令,自己还是正七品,现在混了几年,还是正七,顶多是从县里调到州城。

纪楚已经直奔正六了。

倘若不是旧时的交情,他在纪楚面前,哪有这般自在啊。

纪楚并不管这么多,跟大家关系依旧。

而曲夏州州城新的官场格局也基本确定。

熟悉的人当中,刘大人原地未动,也因为刑司基本还是照常。

这点跟工司情况类似。

礼司换了新主事,前两日已经到了,其他官员未动。

户司不再多说,主事走了,左都事补上,依次往上排。

变化最大的还是两处,一个是吏司这边,去年折了两个吏司官员,一直没补上,今年补了个主事,原来的右都事薛明成升为左都事,再补一个右都事。

另一个则是兵司。

这让很多人非常意外,纪楚好歹得过邓成提醒,知道新来的这批人基本都要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