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3/7页)
不过永锦府算是被白叠子刺激到了。
等到今年曲夏州棉花收获,肯定是要买甲等棉花,还要请求沾桥县的认定,在白叠子上大赚一笔。
永锦府的商贾们肯定会默契抬高价格,这就不用纪楚担心了。
到时候甲乙丙丁四种等级的棉花,价格差距会越来越大。
时至今日,棉花的价格才算真的稳定下来的。
永锦府的力量功不可没。
而永锦府那边,不仅在等曲夏州的棉花,还在等他们的缝纫机。
从五月份,缝纫机大放异彩之后,永锦府的织户们蜂拥而至。
一直到如今的七月份,几乎全国各地的大织户都已经来了,目的都是缝纫机。
不管在他们那适不适用,先买回去再说。
其中以巴蜀江南最为迫切的,他们都是传统的织造产地,对这种事肯定更敏锐。
小宋训导最近忙的,便是这件事。
各地订单加起来,已经预定了三千台,再多的就不给预定了,等这批订单清完了再说。
缝纫机的定价也不算低,一台的价格在五百两,别说还价了,就算加价,那也排不上订单。
之前拼命给沾桥县做缝纫机时,多个作坊一起作业,一个月差不多能有五百台。
但现在情况不同,情况既然不紧急,而且还有新作坊的事要忙,现在一个月顶多做三百台。
有人问这十几个作坊:“有钱怎么不赚啊,多做点多赚钱啊!”
这些作坊异口同声:“做那么多干什么,太累了啊。”
钱没有命重要。
赶工?那是不可能的。
其他人只能等工业作坊园建起来,那样别说一个月五百台,一个月做一千台,都是有可能。
估计也因曲夏州这边造得太慢,故而全国各地的民间作坊都在发力。
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几个府,都在成立相同的部门。
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在打听,自家有没有数科联盟的数学学者,能不能请到他们那做官,也好带着本地数科作坊一起研究新玩意。
虽然大家都在起步阶段,但能起步已经很好了。
如果说之前还有跟风的趋势,现在能留下来真正成立数科作坊的,则是认真研究了。
纪楚听着各方的消息,也把心放在肚子里。
同时对以后的武备研究充满信心。
有这么多数学大佬,害怕研究不出来好用的火炮?
小宋训导根本不知道,他的缝纫机单子还没做完,新订单就要来了,而且这次的新订单比缝纫机还要可怕。
到时候催他的,就不是各地商贾了,而是各地的驻军?
其他地方的驻军暂时不知道情况。
可广宁卫的士兵们却在翘首期盼。
随着一批批棉衣运送过来,越来越多的士兵已经知道这件事。
虽说现在才七月份,可再过一个多月,他们这就要冷了啊。
听说在九月之前,所有棉衣都能运到广宁卫,还会发给他们每个人。
从去年开始,不少人就听说过棉衣的事,是邓将军的三公子寄过来的,数量不多,只分给了有战功的将士。
就那十几件衣服,多数人肯定见不到。
可但凡穿上的,一个冬天都不舍得脱下来。
别说什么脏不脏,换不换洗的,能保命就行。
其中一人还说过:“冬日里,这跟盔甲一样重要。”
冬衣跟盔甲一样重要,这个话确实没错,看来这东西确实不错。
不过又有消息传来:“京城那边说,富贵人不穿棉衣,棉衣俗气。”
此话一出,引起广宁卫大伙哄堂大笑:“俗气?貂绒不俗气,你穿得起吗。”
“大俗人还怕俗气,简直笑话。”
“冻死你算了,还俗气。”
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话,根本影响不了广宁卫士兵对棉衣的向往。
更影响不了邓将军的决定。
邓将军想办法从太子那拨到银钱,然后让心腹前去探探路。
没错,董千户只是去探路的。
真正派去谈事的,应该是他三儿子邓成,想借着两人的私交多买些棉衣。
谁料他预备的后手根本没起作用,只派去一个董千户,十万棉衣的事便谈成了。
这让一向受挫的邓将军,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转运了。
如果自己在京城的事情也能这般顺利,那就好了啊。
邓将军的大儿子直接道:“爹您就别做梦了,太子殿下对火器一贯有偏见,您又不是不知道。”
邓将军摸摸胡子:“话是这么说,万一呢。”
有了火器,还怕北边那些人吗。
他们把野兽捕尽了,能砍的树都给砍了,没有活路了,就盯上关内?
广宁卫辛辛苦苦发展几十年,不是给他们摘桃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