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2/5页)

说起来他们这些县令,原本在各县等着吏司派人过去考核即可。

但今年情况特殊,所以都聚在州城,为的就是多分点良种。

就是这种时候,突然出现这群前来投奔的佃户。

其实县令们都是不愿意的。

那麦种本来就不多,还要分给他们一些,这合适吗?

可现在看着,心里不由得想。

这些百姓也是百姓,跟自己任地的百姓一样。

那自己拼命为本地百姓争取,真的是为百姓,还是为了自己的政绩?

这个念头一起来,过往学到的圣贤道理就忍不住往脑子里钻。

再看着外地来的佃户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他们更加愧疚了。

自己拿他们当政绩。

他们却把自己当救命稻草。

一时间,十二个县令忽然觉得自己肩上扛着重担。

他们背负的,不仅是政绩,更是无数人的生活。

纪绵绵抱着官印,被爹爹搂在怀里,眼神懵懵懂懂的。

纪楚也看到这些县令的表情,笑着对吏司的人道:“年底考核还没结束吗。”

“回大人,快了。”吏司书吏道,“最多还有三天,就能出成绩。”

纪楚看着他们,跟李师爷相视一笑。

自己当初也是这么被考核的啊。

看着他们的表情,总觉得已经过了很久。

十一月初九,昌河州各地县令考核成绩终于出来。

不管大家最终的结果如何,该回任地的,都要回任地了。

因为今年的差事结束,是好是坏,都只能在明年继续努力。

等到明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不过大家都知道,明年的昌河州,大概率会更加热闹。

这些千里迢迢过来的佃户,只是个开端而已。

送走各地官吏们,纪楚终于能腾出手,去张罗侄儿的婚事。

实际上也不用他帮忙了。

有家人还有乐薇在,婚事处理得极为妥当的,女方也甚是满意。

纪楚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做个吉祥物。

而正式的婚期也已经确定。

就定在正月二十这天。

纪家兄嫂找人算过八字,这时间正合适。

而且过完年办完喜事,他们再待个半个月二十天的,正好启程回家。

那天气正合适,不管是回曲夏州,还是原化州,路上都好走。

再等下去,天气就要热起来,很不适合赶路。

总之全家把事情安排得极为妥当,衙门封印之后,纪楚这个大忙人,反而成了全家最闲的那个。

纪楚也没去添乱,专心带闺女,反而难得悠闲。

这期间,纪楚还收到薛明成薛大人的来信,说他好一招祸水东引。

同僚都在埋怨,说浙东佃户都不跑,实在是让本地其他知州知府难堪。

又隐晦说,你给皇上夸的海口,难道就不怕食言?

纪楚心道。

我是说开疆扩土,却也没说什么时候开啊。

总之先把这地方发展起来再说。

许阁老同样来信,不过许阁老多是夸的。

说内地的田地少,早就是弊病,没想到纪楚能找到解决之法,确实不错。

还让他放心即可,朝堂上有他们在,不会让他受太多诟病。

如今的许阁老可是什么都不怕的。

要说他以前对先太子还会心软,对如今的皇上,却是一点也不会。

再有,便是曲夏州的信了。

曲夏州信件厚厚一摞。

毕竟是他根基最深的地方,跟他交情深厚的人也不少。

尤其是小宋训导,把如今数科联盟的消息都说了一遍,最后道:“数科联盟,只怕会发展到无可比拟的地步。”

谁让这东西太好用了。

随之而来的,也是各种物件的迭代。

有的好用,有的只是噱头,但不影响总体的进步。

最后则是景大人跟滇州府那边的信。

棉花路基本已经竣工了。

那边冬日不用停工,估计年后二月份,就能正式通行。

为了这条路,可是花了国库不少银子。

所以滇州府的棉花税,必然要交给国库一大部分的。

为此,当地的棉花种植迅速扩张。

等到五月份,滇州府棉花就会由这条路,运出大山,运到京城等地。

大批量的棉花运出去,这会改变多少人的冬天,单是想想,大家就觉得高兴。

绵绵戳戳爹爹的脸道,爹怎么笑成这样啊!

不过爹爹好厉害!

昌河州的冬日一天天过着。

这个年节注定热闹。

一个是来了不少亲朋。

二是纪振跟白婵婵婚事将近,日日都有人在宅子里走动。

不过到了腊月,大家才明白这昌河州的冬日是个什么样。

白婵婵的娘家人还道:“都说曲夏州已经够冷了,但跟这里比起来,还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