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4/5页)
“远河府,东封府两地,让他们当地官府跟士族去赈济,就算逼,也要逼着他们把粮食拿出来。”纪楚直接道。
薛明成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他们也不能不拨款,只是排序来看的,以当地救济为主。
这还只是大致的分析,细究下来,每个地方情况都不一样,必须一一处理。
所以纪楚他们一行,睁开眼便是处理各项事情。
总算把前期事情做完。
薛明成也要启程去买粮了。
而纪楚选了安济府作为“据点”,浩州情况严重,有距离其他地方很近,在那办公最为合适。
“老天还是快点下雨吧,再不下雨,就有更多人要遭灾。”
听着官吏们这样讲,纪楚跟薛明成心里也是差不多想法。
可看着天气越来越热,只觉得雨水无望。
这样的旱情,实在让人揪心。
“事情都安排得差不多了,明日我便启程去买粮。”薛明成道,“先去叙州,再去扬州,一路过去,应该能买到不少粮。”
话是这样讲,可他们总共也就四百五十万两银子。
纪楚道:“算起来,周大人应该也到江南了,有他们帮着周旋,应该会好些。”
这个确实。
审核工业作坊园的暗棋早就布下,等薛明成过去,就能派上用场。
可薛明成心里还是不安,他主要担心纪楚。
安济府说是虎狼之穴都不为过。
他们跟自己任地宣新府的顽固程度差不多。
不过那宣新府算是运气好的,兼并那样严重,今年受灾也躲过去。
否则就会跟安济府一样。
薛明成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告诉纪楚:“安济府主要有两家人,季家跟安家。”
听听安济府名字,再听听这些人的名字,就知道他们家族在这地方有多久了。
那边良田四千多万亩,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大大小小几百家世族豪绅手中。
安济府内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县,几乎家家都是佃户,一个个大家族把持着上好田地,把持着水源的。
原本就跟宣新府一样顽固,如今更是死守自家的水池,不肯让旁人靠近半步。
“他们手里握着大部分粮食跟土地,眼睛已经盯着有地的平民。”
没错,占了大部分土地,却还不知足。
准备趁着天灾再捞一笔。
颇有些趁人病要人命的感觉。
一个人家里本就遭了灾。
正常人肯定想着帮一把,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也就这些人,想着趁着他家正脆弱,好好赚一笔。
这种情况下,还能说穷人不努力吗。
本来就没几个钱,还被人死死盯着,不穷才奇怪啊。
纪楚点头,这些情况跟他打听来的差别不大。
为官多年,纪楚自然也有自己的人脉。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还是要尽力去做。
做了才有希望,做了才有成果。
薛明成其实还陷入之前的迷茫。
做了那么多,这些人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怎么办?
用现代的话说,简直是前腐后继。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如此,还是老天就想帮薛明成解答这个疑惑。
他们一行在紧邻安济府的驿馆落脚,准备明日各做各的差事。
该买粮买粮,该筹粮筹粮。
距离赈灾缺口,还有七百五十万,必须给凑齐了。
说起来,赈灾缺口如此之大,肯定瞒不了大家。
他们到一个地方,就会被当地官员追问。
四百五十万两银子。
真的不够用。
既然这样,那要怎么分,要分给谁?
纪楚跟薛明成心里有数的。
手头肯定是不够,不过埋的有暗线,而且准备从当地士族手里扣粮。
除了暗线之外,剩下那个方法当地官员跟士族肯定知道。
所以纪楚的差事,会难办到极点。
毕竟是问人要钱要粮,自古都是难题。
否则薛明成也不会问了又问,能做的他肯定做。
纪楚让他放宽心。
不行还有后招呢。
当初他把这招教给浩州如今的知州,那杜知州能用,他肯定也能用。
众人刚刚歇息,准备吃过饭后,继续布置接下来的差事。
一封来自原化州的急信奔袭而来。
还有一封叙州的信件,同样也在信使手中。
这两个地方的信件?
怎么此刻送来。
只听那信使道:“两位大人,这都是急信,说是跟灾情有关。”
灾情?
原化州旱情确实严重,可当地守望相助,情况还好。
还有那叙州,叙州也?
不会吧?!
纪楚立刻拆开原化州的信,等他看完前因后果,眼神带了震惊。
“叙州百姓自发凑了五万石粮食,已经在送往灾区的路上。”薛明成语气里带着不敢置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