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4/5页)
义固县一个安家旁支,一个季家旁支,还有如今的县令,全都面如死灰。
他们费尽心思,想帮主支解决麻烦,没想到不仅没解决,现在反而要对纪楚低声下气。
可不这样做,那能怎么办。
他们到底是旁支,总不能真为主支拼命吧。
到时候自家佃户都没了,其他人更会踩他们一脚。
别挣扎了。
老老实实赈灾,老老实实度过旱情。
有他们带头,其他大户更是争着道:“没错,我家也准备好了,就这么赈灾。”
“作为义固县人,一定会鼎立渡过这次难关。”
“大人,那昌河州如此之远,让百姓们留下来吧。”
“是啊,佃户们在家乡,肯定比在这好。”
众人七嘴八舌说的,义固县如何赈灾,已然定下。
该捐粮捐粮,该免租免租,还有免税,搭施粥棚的。
几乎一夜之间,该有的全都有了。
这让义固县百姓都揉揉眼睛。
他们没看错吧?
不是说没粮吗,这些大户们,竟然愿意开仓放粮的,他们也没去抢啊。
即便如此,义固县不少百姓,还是愿意去纪大人的任地昌河州。
而他们走得越多,当地大户们就舍得多花钱留住其他佃户。
两者竟然逐渐处于平衡。
本来就要崩掉的义固县,忽然又好起来了。
就连那县令都黑着脸做事。
因为再不做事,就没有机会了,他身边也跟着几个差役,并非由他驱使,大有看管他的意思。
纪楚一行,四月二十九到了义固县,五月初一,当地大户开仓赈灾。
其速度之快,让安济府其他各县,难免心里震惊。
等了解前因后果,不少本就犹豫的大户,陆陆续续开设粥棚。
因为他们发现,那义固县的事,不仅传到他们大户耳朵里,更传到百姓佃农耳朵里。
身在其中的义固县百姓或许还没发现异常。
其他地方的百姓作为旁观者,却看清楚了,更看清楚义固县大户,或者说所有大户怕的是什么。
怕的是佃户们离开。
怕土地撂荒,没人耕种。
所以纪大人用他在义固县超强的号召力,让本地没有田地的百姓离开,去昌河州。
这样一来,当地大户不慌才怪。
纪大人说,百姓佃户才是最重要的,土地也该属于他们。
这话一点错也没有。
事实也证明了,跟那些大户说再多也没有用。
佃户们直接离开,就是最好的选择。
让安济府其他地方大户绝望的是,各地佃户有样学样,也准备离开。
老天爷不下雨,今年也完蛋了,不如赶紧离开。
“等我们走了,本地人口就少,地主们就会优待留下来的佃户。”
连这个道理他们都考虑到,所以这些人走得心甘情愿。
同时他们也是相信纪大人,去他的任地,肯定没错。
等纪楚他们回到安济府府衙的时候,王知府唰一下站起来了。
纪大人!
您太牛了!
去了一趟义固县,不仅解决那里的问题。
甚至安济府不少大户,也开始施粥了!
当地安家,季家,扯着嗓子喊话,大家也不理他们。
首先,他们不是纪楚的对手。
再者佃户们都走了,那是真的没有办法。
没看到义固县,一个六十万人口的县,已经走十多万人。
虽然是陆陆续续离开,可这沿途上都是逃荒的乡亲,谁看了不觉得震撼。
他们担不起这个责任,他们也见不得自家人手不够用。
你们愿意斗法,那是你们的事啊。
经过此事,原本紧紧抱团的安济府已经有了裂痕。
就连浩州那边听说此事,灾民们都开始收拾东西逃荒。
逃吧。
都赶紧逃走。
是土地离不开他们,不是他们离不开土地。
到了昌河州,他们照样种地!
那浩州的杜忠杜知州擦擦头上的汗,对纪大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太好了,大人远在安济府,都能帮他们缓解压力啊。
与此同时,京城的斗法也在进行。
不管是京城的安家,还是睿王妃娘家范家,都在等纪楚另一桩罪责呈报上来。
等着他慌不择路,怂恿百姓们抢粮。
消息送到京城时,安家跟范家沆瀣一气,准备在朝堂上狠狠参纪楚一本。
可那消息是什么?
是纪钦差稳住情况最严重的安济府。
一是把人送出灾区,缓解本地赈灾压力,直接安置在朝廷边卫。
这可是中原百姓,让他们迁徙到边关地方,只会让边关更稳。
二让本地大户自发捐粮,数万粥棚已然搭建。
连带着穷凶极恶的浩州刁民,同样束手就擒,说听纪大人的话,他们不再闹事,接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