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4/5页)

这代价,就是帮薛明成弄到赈灾粮。

等于说,用钱换自家作坊园。

虽说不是确保作坊园能留下来,可只要给了时间,就能朝着作坊园的要求努力。

而且人家作坊园的要求虽然严苛,认真照做,却能良性发展,无论怎么看都是不亏的。

就在各家商议之时,有个极为敏锐的官员道:“工业作坊园的评估组,是什么时候来江南的?”

是在赈灾队伍来之前。

不对,是在确定赈灾钦差为纪楚,薛明成之后的。

不管是赈灾队伍,还是那评估组,都在京城碰过面。

所以,这是朝廷早就计划好的?!

朝廷确实要整顿乱象频出的作坊园,但也不会完全扼杀。

干脆借着评估的名义,既是整顿,也是促进发展。

而其中的中间地带,则完全留给了赈灾。

你们不能只享受朝廷的好处,享受纪楚也好,朝廷也好,带来的工业作坊园。

也要为其他地方付出一些。

这低价的赈灾粮,就是代价。

用低价粮食,换一个真正的作坊园。

这买卖,其实很划算。

划算到任何一个作坊园老板都会心动。

各家还在商议的时候。

那评估队伍里的刘宝愈刘大人还道:“做的一堆垃圾,要不是看在纪楚的名字上,全都给关停了。”

???

刘大人?!

这不合适吧。

周大人也道:“已经给了机会,倘若不抓住,那就太不合适了。”

这话过于文雅,翻译一下,不要给脸不要脸。

天下有灾,你们本来就要出赈灾粮,好好商议还不给,那就等着纪楚来吧。

事实上,纪楚在中原赈灾的影响力,已经传到没受灾的其他地方。

各地百姓,都有陆陆续续离开家乡的存在。

而且跟着逃荒队伍过去,路上还更安全。

别人就算了。

你周大人跟纪楚不是有仇吗?

怎么还这样做事?

有人问到周大人跟前,他只能捏着鼻子道:“本官对事不对人。”

这话说的,好像真的跟纪楚有矛盾一样。

实际稍微想想,其实过于模棱两可了。

不少人只觉得他们轻敌。

没想到评估组跟赈灾的人,竟然穿一条裤子。

早知道他们目的相同,当初就不会让评估组来得那样顺利。

谁能想到,跟纪楚关系不好的周大人,同样是计划一环。

看着他们讨论,周大人心道,纪楚辛辛苦苦托人给他做的上好画笔还在家里了。

这些事情赶紧处理完,他也好赶紧回去画画。

要说之前,周大人还觉得他的名声被棉花拖累。

最近几年反而无所谓了。

在工业作坊园以及赈灾上甚至有大用,更让他觉得无比淡然。

此事磨炼他的心性跟意志,只觉得外面风言风语的十分可笑。

还不如学纪楚那样,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谁还会在意外界的看法。

有这两者配合。

再加上即将要接受评估的工业作坊园,低价粮食很快主动送到薛明成手中。

至于那些已经被摘牌的?

不好意思,没机会了,摘了之后,三年之内不准接受评估。

这个条例一出,跑过来送粮的人更多了。

我们送粮!

给我们作坊园一点时间,让我们好好整改啊。

薛明成看着宣新府众人脸色变化之大,在此地的怨气也少了。

管你们怎么想,他能买到便宜的赈灾粮即可。

对了,一边买粮,一边让本地佃户离开。

去东北开荒吧,那边都有自己土地的。

薛明成做事又阴又狠,狐狸般的眼神再次出现。

以前他是意志不坚定,现在被叙州百姓感动,又知道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那各种手段还不是招手就来。

他可不像纪楚那般光明磊落,他什么阴招都会用啊。

不把你们搞垮,他就不姓薛。

薛明成还卡着时间,确定把灾区大户们榨得差不多,再把粮食运过去。

粮食送得早了,那些大户们就会少出粮。

送得晚了,又会有麻烦。

所以这时机很重要。

纪楚跟薛明成两人配合默契,在各地大户受不了之前,把新一批赈灾粮送到。

气得众人牙痒痒,对他们又没有办法。

因为那睿王妃的弟弟范大人,已经被皇上责问了。

这些抱团的士族,哪是被纪楚昌河州混合双打,分明是联合皇上,三头挨打。

有些人要利用旱情敛财,有人利用旱灾缓解土地兼并。

至于谁赢了,似乎已经显而易见。

接下来的日子,纪楚跟赈灾队伍,以及张太监等人,在灾区四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