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群鸦风暴》的风暴(第3/4页)

“你痴线啊?”

“祸不及家人,江湖规矩你也敢犯?”

随后回头吩咐:

“家法怎么定的,怎么处理。”

等人被带走,他还要骂一句:

“神经。”

最后那个手下被扒光了衣服丢在警局门口,负荆请罪。

这一段剧情让阎培熙身上多了几分江湖气,余寻光不禁在心里感慨:不愧是港城编剧创作出来的片段,有90年代港城极(黑)道片那味儿了。

除此之外,编剧又用好几个生活化的场景写出阎培熙在家中受宠程度。

当女友“诬告”的官司结束后,阎培熙回到家里,阎家的二叔三叔都带着儿女在等他。

先是跨火盆,再是柚子叶,最后喝豆腐汤,整段内容体现了两广地区独有的民俗特色。

阎培熙喝汤的时候,二叔心疼地安慰他,“我们家阿培就是太乖,才会上女人的当。”

三叔对他的遭遇更是生气,“哎呀,早跟你说了不要跟那些门不当户不对的人拍拖,现在好了吧?”

阎育良在旁边打圆场,“三叔,您别说阿培了,他已经够难过了。”

“是吗?”一听小侄子难过,阎三有些心虚,转头看到阎培熙作哭脸,连忙道歉,“哎呀哎呀,别难过,是三叔不好,三叔不是故意的。你开心点,三叔把你那天中意的跑车送给你,好不好呀?”

阎培熙确确实实是阎家的“掌上明珠”。

或许是因为他得到的爱太真,太多,才让他在失去父亲和哥哥之后变得疯狂。

可以说,调查组中后期在樊城遇到的所有困难,全是阎培熙伙同林家的那个反骨仔搞出来的。

他左右逢源,耍弄心机,这边骗完就怂恿那头,先把赖家折腾得支离破碎,后来在看清楚一直合作的林家老二的嘴脸后,反手又把他卖了。

他不仅恨林家、赖家,他甚至恨上了调查组。

他觉得,如果不是为了争夺那块地,他的父亲和哥哥根本就不会死。

他觉得左棠和刘乃星一行人道貌岸然,在26集中间部分甚至有大骂他们的台词。

“你们不就是想坐山观虎斗,好收渔翁之利吗?现在我帮你们出手收拾那些你们不能收拾的人,如了你们的意,你们装什么圣人?!”

阎培熙有一句台词让余寻光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我什么都没有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会怕吗?”

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是疯狂的、没有底线的。

如果说,对付林家和赖家的阎培熙只是在道德的边缘拉扯,那么再起了心思想坑害调查组的他便开始触碰到法律的底线。

还好剧情设定里,男主角肖斐拦住了他。

《群鸦风暴》的第一集就提到过,肖斐和阎家当家阎厚德是忘年交的关系。在肖斐带调查组去阎家拜访时,更有设定心思细腻的左棠一眼看出了肖斐和阎厚德抽同一款烟的细节。

爱屋及乌,因为肖斐是爸爸认可的好朋友,阎培熙从来没有伤害过肖斐,肖斐对于他也一直处于一种亦父亦友的阶段。

当然,阎培熙除了疯之外,同时还具有理智。他搅风搅雨,为的不仅是报仇,他还为了帮阎家得到那块地。

那是爸爸和哥哥看上的,所以那块经济开发的地无论如何都只能是阎家的。

在剧情的最后,阎培熙痛定思痛,赶在林二对他动手之前主动前去自首,转做了污点证人。

由于阎培熙合作,调查组又查出他顶多在商场上不正当竞争,害人的事都是林二做的,所以最后阎培熙只被判了十年。

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带有悲情色彩的反面人物。

总体来看结局倒也不算坏。

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以后必定会洗心革面,这是电视剧传播的价值观的一种闭合。

梳理完了剧情之后,余寻光接着整理细节。

先是语言方面。剧里调查组的那群人不会讲粤语,所以阎培熙跟他们说话肯定是普通话。

其他人,包括男主角肖斐在内,同他们对白时台词肯定要讲普通话。

再来是人物关系。

阎培熙对于父兄的感情无可置疑,但是对肖斐的感情从何来?

余寻光能看出,后期阎培熙对肖斐有一种依赖。

或者说,他对身边的年长者都有寻求依赖的行为。

余寻光思考半天,发现一种心理疾病可以完美解释这种现象。

那种疾病的学名叫[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出自知名童话,主要讲的是主角人物生活在梦幻岛上,永远不想长大的故事。彼得·潘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指成年人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激烈竞争时会选择退缩、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到孩子的世界,像彼得·潘一样不想长大。或是由于幼年时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患者形成了过度依赖和依恋长者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