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人生全是套路(第2/4页)

话说到这里,聂梵趁机问出最关键的问题,“你现在觉得这个剧本的整体怎么样?”

余寻光综合了一下自己方才看到的六个文本,总结:“不太像恐怖片,倒是像都市异能,还有部分的现代仙侠的设定。”

聂梵说:“我们想宣扬我们的道文化,鬼文化,以及架构出一个落在现代社会的灵异题材。”

余寻光品味出她话里的意思,“因为你觉得国内的市场同样缺少这类题材的电影?”

聂梵点头,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完完整整地剖析给余寻光听:“现代电影电视发展最飞速的十年,整个中国市场的鬼怪、灵异类型电影受到政策影响,是被完全阉割了的。这种致命性的伤害造成了我们在这类型电影史的断代,在我看来等同于一种文化的落后——因为同样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其他亚洲国家在这个时间段,有在我们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鬼怪、灵异类型电影。现在对年轻一代而言,一提起灵异法术类电影,就会向大家推荐日韩泰的电影,说起灵异法术也绕不开日本的《阴阳师》系列。这不是非常可笑吗?我们有多少好东西可以拍啊,不说《聊斋》,一本《山海经》就足够撑死人。”

对于往昔电影行业制度的不完善,聂梵心里是有气的。

她是恐怖类型片发烧友,她当然希望国内有属于自己的灵异电影品牌。

看《盛阳之下》的设定就知道,聂梵和林汝芸这回完全奔着打造华语恐怖灵异片的新名片去的。面对新的一批观众,现代中国市场需要有自己的系列性灵异片,需要打造出一个新的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虽说电影剧情充满反转,但整个故事总体概括起来非常简单,不过一句话的功夫:这是一个叫柳盛阳的人为了肃清人间,前往各处驱鬼的故事。

关于「山茶花」副本中的三角爱情,以及不停反转带来的悬疑,都是类型片在丰富内容时常见的手法。恐怖电影的“恐怖”来源于氛围的营造,而氛围是靠灯光、摄影、美术、配乐、后期综合出来的效果,这一点聂梵会在拍摄时补充。当然,《盛阳之下》要做大,就不能把它打造为那种传统型的恐怖片,更别说这个项目还承载了聂梵很多复杂的情感。

恐怖片是一个大类。现代的恐怖片有惊悚、灵异、异形、入侵之分。实际制作恐怖电影时,导演们除了会以“恐怖”为基底,还会选择性地加入悬疑、伦理等元素。现代观众早在大网络时代被养刁了口味,又在小视频的冲击下变得没有耐心。如果不对剧本模式进行创新,一旦观众觉得无聊,便有可能影响到影片的留场率和后续口碑。

观众的选择是一回事,创作者的追求同样重要。如果剧本没有完整的故事依托,只是单纯的恐怖,那不会是聂梵能拍的、余寻光会演的东西。

余寻光今天看到的所有剧本,是聂梵和林汝芸为了吸引他而特意弄出来的“特供”剧本。

余寻光问:“后期剪辑也会用到这种叙述性诡计的手法吗?”

林汝芸知道他的意思,笑了笑,“电影的叙述和文字的叙述有区别,我们也有很明确具体的剪辑手法,你对我们的专业应该有信心吧?”

这个倒是还轮不到余寻光来怀疑。

为了打消他的疑虑,聂梵使出自己最后的手段:上分镜头本。

“时间赶,所以只画了火柴人。”她解释一句,然后从第一幕开始给余寻光解析自己在拍摄时的想法。

虽说在此之前聂梵和林汝芸一直在“玩弄”他,但把整个故事说透之后,余寻光只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

这种用心和诚心令他动容。

对此,聂梵给出解释:“做系列片,就要做好主创间合作15年以上的准备。现在的青年演员里不说能力,口碑能不能撑15年都不好说。余寻光,除了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找谁。”

余寻光是她万里挑一的最优解,她当然得慎重对待,避免吓跑他。

“我其实没问题了。”在两人的攻势下,余寻光终于点下了头。

聂梵把丑话说在前头:“短期预测,这部电影后期特效可能需要做个两年往上。”

“嗯,我不急。”既然答应了拍,那就说明一切意外都提前在他心里考虑好,余寻光不会反悔。

林汝芸也干脆,“那我们就报上去,其他经济方面的问题由制作人去和你的公司联系。”

余寻光问:“制作人还是梅姐吗?”

聂梵点头:“《故梦》之后我就和聚星签约了。”

能拿下聂梵,梅雅清估计花费不少。

“「老黄」你打算找谁来演?”

“刘和贵。”

刘老师的脸瘦瘦尖尖的,确实适合演黄仙。